水利“敢死队”
来到德阳的前两天,不断听见有人说起一支水利“敢死队”的故事。由于工作组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使我一直没有机会详细了解这支“敢死队”,到底是些什么人。不过,遇上“敢死队员”却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24日,记者随着德阳工作组到石亭江的堰塞湖实地考察。车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身材精瘦的男士。这时,前排的德阳市水利局局长徐广渊告诉我,这个人就是最先进入石亭江,查看堰塞湖的“水利敢死队”成员之一,来自德阳市水利局的高级工程师李毅峰。记者很是吃惊,忍不住上下打量着这位普普通通的男士,却很难把这么一位瘦瘦的人与印象中膀大腰圆的“敢死队员”联系在一起。
不过,遇到传说中的“敢死队”成员,也算是幸运吧。“‘敢死队’里有6名是我们德阳市水利局职工。”在我的再三追问下,李工终于同意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由于必须要有人去了解堰塞湖的实际情况,所以才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成立了这支队伍,到石亭江堰塞湖和绵远河堰塞湖实地采集数据。”
“给他们送行时,一位副市长当场就哭了。因为,那是一个随时都有可能有去无回的地方。”徐局长忍不住说道,“他们都是上了人身保险走的。”
18日一早,“敢死队”就出发了。开始可以沿着铁路走。当时余震不断,沿途不断有石头滚下来。走了快两小时,才到第一个堰塞湖,红松一级电站堰塞湖,发现电站已被两侧山体上滚下来的石头给埋了。了解到这里的情况后,“敢死队”继续往前走,但是不但铁路已经没有了,连路也没有了。李工告诉我:“越往里走越困难,随时都会遇到滑坡滚石险情。没有路可走,我们就走河道,双手双脚全都用上了,想尽一切办法继续深入查看。”河道两边到处都是滑坡,一旦遇上大点的余震,或者下雨,后果将不堪设想。“幸亏天公作美,那天天气不错。”说到这里,李工也松了口气,他又想起那天进入那个无人区的情景。
“早上7点出发,结果到下午4点才和外界用卫星电话联系上一次,说了几句话就断了,里面根本没有信号。之后,又连续察看了3个堰塞湖。考虑到基本生活条件不具备,也没带帐篷,‘敢死队员’们带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返回了红白镇。”
听完这简单的描述,我重新打量着眼前这个身材精瘦的男士,试图从他的身上,找出到底是什么让这群有家有室的人,义无反顾、甘冒生命危险去采集堰塞湖的数据。从李毅峰那平静中透着刚毅的脸上,我对“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向所有冒着生命危险勘查堰塞湖的水利人致敬。
欧阳光
原载2008年5月30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