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共产党员本色——记河南省水利抗震救灾抢险突击队副队长叶茂林
“我是党员,是技术骨干,我要去第一线!”这是河南省水利抗震救灾抢险突击队副队长叶茂林的心声。
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5月18日,为落实党中央通水、通电、通路、通信畅通的要求,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库大坝安全,水利部组建了6个赴川抗震抢险突击队,河南省水利抗震救灾抢险突击队就是其中之一。当叶茂林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正在新疆工程项目组织紧张的施工,来不及思考,立即电话请战,要求到一线去。领导考虑到叶茂林的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不仅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让他担任由95人组成、携带30多台大型抢险设备的突击队副队长。紧张加上激动,叶茂林来不及与家人打招呼,立刻从新疆直奔受灾严重的四川省绵竹市,5月20日与突击队会合。带着路途的疲倦,按照水利部抗震救灾成都指挥部的要求,他和突击队的其他领导一起奔赴汉旺镇,冒着余震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徒步实地查勘受损的柏林、白溪险库以及绵远河上的一把刀堰塞湖,对水库、河道、灌渠等震损严重的水利工程进行排险施工。
根据绵竹市水利局的安排,突击队首先进驻汉旺镇疏通渠道。汉旺镇是重灾区,掩埋在废墟中遇难同胞的遗体已经开始腐烂,整个汉旺镇区域弥漫着异味和消毒水刺鼻的味道。他带领突击队成员戴着口罩、手套,扎紧裤腿,顶着高温,冒着余震,忍受着刺鼻的气味,加紧疏通官宋硼灌溉渠道。这3条渠道控制着下游14.2万亩稻田的灌溉,地震中倒塌的房屋等堵塞渠道,如果不能在5月底前疏通渠道,绵竹市的农业将是雪上加霜。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叶茂林果断制定集中优势设备打通主渠道、再分别打通两个分水渠道的方案。迅速集结设备后,突击队分别在枢纽上游填筑纵横向围堰,把主河道的水引到围堰中,再顺利引入3个灌溉渠道。施工中青川发生了6.4级余震,正在现场抢险的施工人员感到眩晕,人也站不稳,叶茂林立即通过对讲机通知大家迅速撤到安全地方,余震过后立即重返一线。经过3天的挖掘清理,他们共疏通灌渠4700米,清理废渣1万多立方米,完成纵横向围堰千余米,保证了下游14.2万亩水田的适时灌溉。
初战告捷,突击队又赶赴绵竹市广济镇石亭江段进行河道疏通。石亭江的上游有5处堰塞湖,如不及时疏通,雨季来临后,一旦洪水下泄,对广济镇和绵竹市造成的损失将不亚于地震。按照德阳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叶茂林又带领突击队对石亭江堵塞段进行裁弯取直,共投入4台挖掘机、2部装载机、15台自卸车,完成石方开挖与回填10万余立方米,并提前完成了任务。
之后,突击队转战汉旺镇柏林水库、拱星镇白溪水库。对水库溢洪坝段和坝体滑坡段进行开挖。6月12日下午1点多,叶茂林突然接到电话,说是绵远河上游一把刀堰塞湖爆破,洪水下泄流量超过3000立方米每秒,他当时吓出一身冷汗,汉旺镇绵远河大桥是通往白溪水库的必经之路,他立刻通知所有设备停止前进,回撤绵竹驻地等候命令。为了察看实际情况,叶茂林驱车前去绵远河桥,桥头两侧已经戒严,远远望去,洪水水位几乎与两岸大堤齐平。所幸大堤虽受损但没有溃堤,到下午6点解除戒严,他又重新带领车队进驻白溪水库。
在柏林、白溪水库泄洪口门开挖的10天里,即使下雨也要加夜班赶工,一下雨叶茂林就心神不宁,担心洪水突然下泄,担心人员设备的安全,毕竟领导把现场指挥的责任交给了他。每天晚上都要等到所有人员安全下班回来,才能安心休息。在汉旺,在石亭江,在柏林白溪水库,叶茂林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哪里最危险,就在哪里指挥排险;哪里任务最重,就在哪里和同志们一起战斗。在绵竹的30个日日夜夜,他每天躺在帐篷里草地上休息。个头3倍于平原地区的蚊虫咬得他满身疙瘩,晚上在帐篷外面都要穿着厚裤子。
30个工作日,叶茂林和他的队友们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15万立方米。无论是修复震损水利工程,还是在汉旺镇清运废墟,抑或是在绵竹市檀木园灾民安置点平整14300多平方米场地,他都凸显了一个共产党员加技术骨干的本色。他带领的突击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赢得了“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杨惠淑
原载2008年7月3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