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堰塞湖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安装运行
本报讯 5月25日晚21时,唐家山堰塞湖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安装调试成功,正式投入运行,对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位进行实时监测。
由于当前形势的需要,该监测系统将常规的正点测报,改为每30分钟上报一次。
唐家山堰塞湖,距北川县城只有6公里,是汶川地震形成的容量最大,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最大的堰塞湖。目前,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十分严峻,3.2亿立方米的库容,堰体高度在82~124米之间,集雨面积3550平方公里。截至26日记者发稿时,已向上游回水20余公里,26日晚20时前24小时内堰前水位上升了1.7米,蓄水量超过1.36亿立方米,水位高程达726.10米,距最低堰顶26米。
自唐家山堰塞湖形成以来,水文专业组曾人工对其水文信息进行监测,但由于交通阻断,山路崎岖,以往进行的现场人工监测,要么是徒步跋涉十多个小时,要么借助于直升机方可抵达,但这两种交通方式皆有所局限,外界因素影响明显。水利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水文组在摸清唐家山堰塞湖相关情况后,决定实施水情自动测报,以更好地解决测报问题。
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实施计划可谓一波多折。早在5月23日,就计划由直升机运送设备及相关人员抵达现场,但由于天气影响未能如愿。24日晚19时,水文专业组果断决策,安排7名精兵强将,携带重达200余公斤的仪器设备,肩背人扛,徒步突击,直奔唐家山堰塞湖。行进中,恰逢降雨,使原本崎岖的山路更加艰难。同时,又逢25日下午高达6.4级的强烈余震,滚石、杂木横飞,困难可想而知,使突击队员们耗时一整天方才抵达现场,最终完成了安装调试任务。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主动、尽早解决的方案已定,即人工溃坝。为保证溃坝时的水文数据更加充分全面,除对唐家山堰塞湖现场水位实施监测,还在唐家山堰塞湖下游24公里处专门增设一处水位监测点,人工溃坝发生后,它将对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水位水量执行实时监测预报,以便对受溃坝影响的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水文信息保障。
贾志成
原载2008年5月29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