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供水 力保民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灾区城镇供水设施损毁严重,全省21个市(自治州)1600多个乡镇农村供水设施受到损坏,干渴与灾难一起威胁着灾区群众。
水利部党组号召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组织力量迅速行动,全力出击。陈雷部长多次要求,要切实加强灾区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做好灾区应急供水保障,确保灾区群众有干净水喝。矫勇副部长在四川水利抗震救灾指挥部灾区供水保障专题会议上强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建设、环保、卫生和农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打一场解决灾区农村应急供水的攻坚战。
5月15日,水资源专家、饮水安全专家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供水专家工作组开始深入地震重灾区;随后,35批共200多人次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灾区一线,会同地方组织了18个工作组,开展实地调查,提供技术指导,迅速摸清供水设施损毁情况、影响范围,以及应急供水所需设备、资金、技术力量等。技术人员昼夜奋战,制定了《抗震救灾应急供水保障工作方案》,采取因地制宜、分类解决的办法:对县城周边群众安置点,依托市政供水管网延伸供水;对受灾较轻乡镇的集中供水设施进行抢修恢复,受灾严重乡镇采用小型一体化净水设备解决应急供水问题;对有水源条件的村,通过修复供水设施、消毒过滤实现供水;对暂无水源条件的乡村采取临时送水措施。
灾区人员、设备、资金严重缺乏,水利部组织全国全行业对口支援应急抢修,抢建配套供水设施。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大连等地水利部门对口支援重灾市县,调集21个供水抢修队携带车辆、抢修设备和价值400多万元的材料,深入重灾县市开展管网检漏、抢修安装工作。在重灾县建设了40多个供水示范点,在帐篷临时安置点和板房过渡安置区修建配套供水设施,大部分实现了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分质供水。同时,采取管网延伸、送水等多种方式,保证了临时转移群众的应急供水。水利部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协调,向重灾区下达了首批用于抢修和购置设备的应急资金2.6亿元。紧急组织120台送水车为120个重灾乡镇的60万缺水群众送水,组织企业生产、调运价值2550万元的设备,解决了160万人的应急供水问题,组织国内外企业捐赠了价值1600多万元的设备。
工作组着力加强灾区水质监测,与四川省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统一汇总、沟通协商的工作机制,实行水质监测信息每日通报制。长江委、黄委、海委、淮委的34名技术人员自带10辆监测车、40件快速检测设备支援灾区水质监测。重灾区市县的万人以上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日供水200吨以上的乡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和重要江河断面,实行每三天轮回巡测一次,并应灾区群众要求对一些分散的自备水源开展水质监测,确保灾区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清洁的饮用水。
供水组组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晓东说,经过艰苦奋战,重灾区饮水困难人数每天以15万人的速度递减,已基本完成灾区的应急供水任务。
面对特大地震给灾区群众带来的饮水困难,水利部以最快速度恢复了灾区的供水,基本解决了955.6万人的供水问题。
虽然胜利接连取得,水利抗震救灾工作成果显现,但地震灾区山河破碎,伤痛未竟,灾害对水利人的挑战还没有结束。水利将士们征尘未洗,又面临着新的建设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对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水利抗震救灾还须再接再厉。
一场灾难,磨炼的是一个民族;一场战役,砥砺的是一支队伍。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直接检验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检验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检验了水利行业干部职工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实践再次证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凝聚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面对挫折愈战愈勇;实践再次证明,水利队伍忠诚不移,英勇不屈,身临险境无私无畏。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谱写了水利抗灾史上气壮山河的伟大篇章。
马加
原载2008年7月18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