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灾区采访日记

赴灾区采访日记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灾工作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我多次请战的情况下,5月20日深夜,中国水利报社和江苏省水利厅领导决定派我前往四川,与先期到达灾区的水利部抗震救灾专家组会合,加入中国水利报前方抗震救灾水利报道组。21日一早,吕振霖厅长、朱海生主任等领导亲自为我送行,并嘱咐我一定要注意安全,圆满完成水利部抗震救灾报道任务,有什么情况和困难及时向后方报告。出差在外的陆永泉副厅长也来电询问并预祝我能为江苏水利人争光,为四川人民抗震救灾工作尽一份力量。潘杰主任等编辑部同仁既为我高兴也为我担心。李陆玖书记还特地安排他的车送我到机场。

21日下午,在成都双流机场,我透过舷窗看到频频起降的飞机,停机坪上,机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正在紧张地卸运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其中还有一架满载救灾物资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在打的去指挥部的路上,我看到久违的“抗震棚”(1976年江苏抗震时情景),马路两旁,一排排五花八门的抗震棚,秩序井然。家住双流镇的的哥周师傅告诉我,这是为了防止余震,13日起他们就开始“露宿街头”了。但我在机上阅读的《成都商报》上专家介绍,由于四川板块结构特殊,余震对成都市区的影响较小,主城区不会是余震区。说起“余震”,我想到记者马加博客里谈起15日他在紫坪铺采访时,在冲锋舟上遭遇险情的故事。他们同舟共济奋力拼搏,才得以靠岸。

在水利部四川抗震救灾抢险指挥部里,水利部前方领导小组堰塞湖组专家向我介绍,目前专家组在地震灾区初步排查约有33座大小不等的堰塞湖,特别是绵阳唐家山堰塞湖情况最为严峻,任务最为艰巨,但专家组人手不够,未来的几天部里还将抽调人员增援。我的任务是与倪文进副主任带队的饮水保障组专家去都江堰灾区,查看灾区临时饮水工程施工进展情况。

5月22日早晨,我6点不到就起床,外面滴滴答答下起了小雨,我做了必要的准备,带上摄影摄像设备轻装驱车赶往饮水保障组专家驻地等候。原定去都江堰的计划改为去德阳市的什邡。农水司司长王晓东在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冷刚的陪同下,来到什邡市体育场,这里聚集了400多户因房屋受损的群众,场里场外到处都是抗震棚,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就临时设在举重馆里,王司长向我介绍,今天主要是尽快解决什邡市受灾较重的6个乡镇约23700多人的集中供水问题。他们讨论得很细、很具体,计算出每天每人的保证供水量。由于每个点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要铺设临时管道,有的要打井,而这么大的工作量,一定要在两天内完成,难度可想而知。上午,王司长听了六七批地方水利部门同志的汇报,直到下午2点才吃午饭,饭后又与四川省水利厅的同志去各个临时安置点逐一查看地形,现场敲定实施方案。在受灾较重的绵竹市,他看到城乡一幢幢倒塌的房屋以及消防车为受灾群众送水的情景,心情更加沉重……

5月23日,由于紧张、劳累,我有些发烧、头痛,零点时分,我在朦胧之中,感觉床在不断摇晃,我立即起身开灯,确信是发生了余震(事后确定为6级),我赶紧叫醒熟睡中的同伴邱军,但不一会儿又恢复了平静。这一夜我几乎没睡,直到天亮。早晨头痛得很厉害,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光荣给我送来一盒止痛药,吃了两片才觉得好一些,他让我上午留在指挥部好好休息一下,这时我又接到冷刚厅长的电话,让我10分钟后与他一同去绵阳。冷厅长告诉我,陈雷部长、矫勇副部长、刘宁总工、长江委蔡其华主任等领导已到绵阳。上午9时,在绵阳市长虹集团会议室内,陈雷部长召集水利工作组专家,针对灾区险情严峻的堰塞湖紧急会商。

会议开到中午1点才散,陈雷部长见到我,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说“江苏老缪也来支援了”,并叮嘱我一定要注意安全。矫勇副部长要求我盯着一线的水利专家组,及时报道他们在抗震救灾中的事迹。我向两位部长报告了吕振霖厅长表示的“只要灾区需要,江苏水利厅精心挑选的17名专家已待命,听从部里安排,随时奔赴灾区”。

缪宜江

原载2008年5月23日《中国水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