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钢盔抢勘测——北川岩羊滩堰塞湖水文勘测纪实
5月22日晚22时10分,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水文专业堰塞湖现场勘测小组(突击队)叶德旭组长电话通知:23日早6时30分,他们将前往位于北川县通口镇的岩羊滩堰塞湖进行水文监测。
5月23日早6时30分,一行10人的勘测队伍集结完毕,出发。
接近8时,队伍来到江油市,这是前往岩羊滩堰塞湖的必由之路。在那里与其他两名司机会合,他们分别驾驶着一辆卡车和一辆吊车,卡车上装有一艘冲锋舟,吊车是计划用来将冲锋舟吊放进堰塞湖,以便监测人员能够进行近距离的水文监测。
两辆大车、两辆吉普组成的车队直奔北川通口镇岩羊滩。路况时好时坏,不时见到道路开裂,已有人插上树枝扎上红色布条以提醒过往行人车辆……
逐渐进入山区,左边是山体,悬崖绝壁。右边是一百多米深的峡谷——通口河,由于受上游岩羊滩堰塞湖堰体的阻隔,通口河已基本断流。
路况越来越差,树枝上扎着红色布条的路段也越来越多。许多时候,就在脑袋上方的悬崖绝壁上的巨石裂痕清晰可见,每当这时司机总会加大油门,尽快通过。“戴上头盔!”有人说了一句。紧张的气氛越发浓郁,所有的目光都已集中向车的前方、上方,唯恐司机师傅错过了异常情况。
有座涵闸,本来是起到桥梁的通行作用,地震中已被巨石砸毁,已经有人在靠近山体的一侧又开凿出一条通道,车辆可以勉强单行。为安全起见,前车谨慎通过时,其余车观望,并拉开距离。
突然,前车停了下来。后边几辆车也相继停车:就在距停车处10余米的前方,是个约50度的拐弯,一过弯道,但见遍地巨石横七竖八地堆满了整个路面,路已经不通。
面对顽石当道,前进还是后退,成为摆在勘测小组面前必须作出的选择。
“徒步!”组长叶德旭简单征集一下意见后,果断决策,“抗震救灾刻不容缓,水文数据不能中断,必须带着成果回去。”
“还有多远?”
“3公里!”有人应声。事后得知,距离目的地至少还有7公里。
就这样,队员们纷纷将监测设备仪器从车上卸下来,肩挑人扛,开始徒步前进。
道路绝不平坦。队伍在严重受损的道路上行进,一会儿脚踏平地,一会儿在乱石堆中爬上爬下。
在从停车处到岩羊滩堰塞湖这几公里的途中,滑坡就有近十处,乱石堆不计其数,其中,在距堰塞湖下游约一公里的一处滑坡最为危险:近20米宽、中央有4米宽的陡坡险上加险,近60度角的坡度,且无处插脚,也未有其他人走过,外侧便是深逾百米的峡谷,需四肢着地,手脚并用。脚踩不实的地方,要靠手抓上方的石块,其实,这些滑坡上的石块最不可靠,现在想来,都有几分后怕。
终于,堰塞湖就在眼前了。看了一下时间,徒步行走共耗时2小时20分。
岩羊滩堰塞湖,从通口河的左岸山体上200米高处滑落,冲进了峡谷,切断了通口河,损毁了道路。
一片乱石堆中,队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定位的定位,布点的布点,观测的观测,记录的记录。刚才惊心动魄的途中情形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数据力求准确。”叶德旭一再提醒大家,“来一次不容易,一定要多测几个点。”
就这样,紧张有序,又是两个小时过去,此行岩羊滩堰塞湖的监测工作暂告段落,收获颇大,但也有点遗憾:“要是冲锋舟能带来,我们还要到水面上去更进一步观测。”
14时,设备仪器收拾装箱完毕,开始返程。在返回的途中,突击队员们走走停停,对通口河不时进行布点观测。回程中,又对通口电站、青莲桥等近十个断面的水文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晚18时返回绵阳驻地,突击队员们没有休息,再度紧张工作,对一天来收集监测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必须尽快上报。”
“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就要为之努力奋斗,甚至为之献身。”叶德旭说道,“我们这些队员都是各单位选来的骨干精英,深爱自己的水文事业。如今,国难当头,更需要将水文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展示出来。”晚20时,突击队员们的数据整理、资料分析工作仍在进行。
后记
及时、准确、持续的水文信息,是水文人对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最好诠释。
“要不是等着这组数据,决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去走这样的道路。”返回途中,叶德旭坦率地告诉记者,“但救灾要紧,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一想到灾情,做好本职工作、为灾区多作贡献成为支撑我们勇往直前的重要信念。”
突击队员左训青,已经干了10多年的水文工作,监测业务过硬。21日,他还在直升机的帮助下参加了唐家山堰塞湖的水文抢测,也是最先近距离观测到唐家山堰塞湖水文资料的突击队员之一。既要携带保护好设备、仪器,又要注意自身安全,多天来的连续高强度作业,体力已经严重透支。23日又参加了北川岩羊滩的突击抢测,一去就是十几个小时。返回驻地后来不及休息,便紧张地投入到数据信息的分析整理中。
李正最带领的另一个突击小组,深入安县勘测堰塞湖,深山峡谷中被困数日,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尽管如此,他们一面工作,一面自救,克服食宿困难、交通受阻,以及余震多发、山石翻滚带来的心理恐惧,尽最大可能实施监测,带回宝贵资料,为堰塞湖处置作出科学决策尽快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中断了交通道路,有关堰塞湖的水文信息却始终没有中断。
贾志成
原载2008年5月29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