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险 扎实推进
汶川地震,在绵阳、德阳、广元等地形成大小34个堰塞湖,其中北川的唐家山堰塞湖库容最大,险情最为严重,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中断,勘测工作也最为艰巨。
“必须摸清情况,为指挥机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为了摸清情况,负责堰塞湖监测的同志可谓费尽周折,尤以唐家山堰塞湖为甚。5月16、17日,先后两次组织“敢死队”前往突击监测,4名敢死队员在9名登山队员、50名军人的护送下,皆未能实现有效监测。18日凌晨2时,以绵阳水文局唐训海等为骨干的4名队员再度突击,徒步跋涉,于12时30分抵达堰塞体上50米的右岸,成功实现堰上近距离有效监测。
由于直升机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徒步突击又耗时太长,且余震、滑坡又严重威胁队员们的人身安全,为保证水文数据不间断,水文组在基本摸清唐家山堰塞湖基本情况后,决定为唐家山堰塞湖安装水位自动监测系统,以更好地解决测报问题。然而,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实施计划同样曲折。5月23日,计划由直升机运送设备及相关人员抵达现场,但由于天气影响未能如愿。24日晚19时,水文组果断决策,安排7名精兵强将,携带重达200余公斤的仪器设备,肩背人扛,徒步突击,直奔唐家山堰塞湖。行进过程中,先是遭遇降雨,使原本崎岖的山路更加艰难,而后又逢25日下午高达6.4级的强烈余震,滚石、杂木横飞,山路泥泞打滑,艰险异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突击队员们耗时一整天,终于抵达现场,并完成了安装调试任务。
其他堰塞湖勘测小组同样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的考验。但,勇敢顽强的堰塞湖勘测突击队员们,克难攻坚,所向披靡,先后勘测、复测了13个堰塞湖,攻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带回了一组又一组准确的数据,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最大、最危险的唐家山堰塞湖除险方案已经确定,即按1/3溃坝、1/2溃坝及全溃3种情况实施除险和下游群众转移。这些方案的确立,正是得益于水文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得益于堰塞湖现场勘测小组不畏艰险取得的大量准确、权威的水文数据。
此时,水文组的同志感到由衷的欣慰:能为抗震救灾作贡献,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誉。
贾志成
原载2008年5月30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