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希望——献给曾经的汶川
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点28分,一个普通的日子、普通的时刻,却让全世界为之震惊,让全人类永远铭记。
汶川,中国四川省一个约有10万人口、鲜为人知的普通小城的名字,却在一瞬间定格在历史长河的坐标上,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凝固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8级的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日子,这个时刻,这个小城。
汶川大地震,波及范围广,震动了每个人的心。
一
几天来,同每一个人一样,我的心一直被强烈地震撼着,并不时地随着屏幕的闪烁而不断地揪起、绷紧,我的鼻子常常会有酸酸的感觉,我的眼睛也时常会变得模糊。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成千上万的同胞的生命正在瓦砾中渐渐地消逝,也不仅仅是因为我还算是一个性情中人,而是因为在差不多5年前的2003年7月8日,我曾经在祥和的汶川的土地——龙溪乡联合村三座磨村民组进行采访。
从得知汶川大地震消息的第一刻起,我不断地在记忆的海洋里,搜索着5年前汶川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个个名字,一张张笑脸……
洛桑泽仁,当时的龙溪乡乡长,一位健壮的藏族汉子,说起话来中气十足。那一天,洛桑泽仁带领藏、羌兄弟姐妹,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捧着自酿的美酒,吹奏着悠扬的民族乐曲,跳着欢快的民族舞蹈,欢迎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人们,向我们每人献上了圣洁的哈达,在我们的胸前别上据说可以辟邪的洁白的栀子花,领着我们走家串户,采访村民……
周风顺,一位憨厚、朴实的羌族农民,虽然并不富裕,却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的七口之家:母亲、岳母,夫妻俩,3个清纯如花的女儿。在他家新盖的楼房平顶上,周风顺向我讲述着自己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大女儿初中毕业了,打算出去打工;二女儿、三女儿分别在上中学和小学,要是能到北京上大学就好了;夫妻俩种了些花椒、苹果等,还准备搞个大棚,种些蘑菇,有时还去淘些金刚砂,日子会越来越好……于是,我端起相机,给周风顺一家拍下了全家福。
二
5月14日一早,终于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经过20多个小时的徒步强行军,截至今天(5月14日——记者注)早上8时,武警部队已有800余名兵力成功开进汶川县境内,在县城和受灾严重的龙溪乡、映秀镇全力展开救援。”
看完这则消息,我默默地打开电脑,又一次翻看着5年前的照片,一张张笑脸再次充满屏幕,你瞧,周风顺和他的一家人,笑得仍然是那么的幸福,还有村旁那静静流淌的龙溪河……
看着这一张张曾经熟悉的笑脸,我的心底升腾起一股压抑了几天的冲动:多想再听听洛桑泽仁乡长那爽朗的笑声,多想再给周风顺和他的一家拍几张照片,多想再问问羌族大娘这几年收入增加了多少……
然而,他们,龙溪乡的藏、羌村民们,汶川的各族兄弟姐妹们,只是依然笑着,没有跟我说一句话。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能跟我说一句话……
三
距离那黑暗的一刻已经过去3天多了,救援的大军仍然在向汶川顽强挺进,食品、水、帐篷、药品等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的每个角落。
此刻,我想告诉洛桑泽仁、周风顺他们的是,13亿双眼睛在时刻关注着你们,13亿双温暖的手向你们伸出,13亿颗心与你们同在。
说实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怎么写,甚至连文章的标题都确定不下来。然而,写到这里,我想起5年前采访归来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点亮希望》。此刻,我突然之间觉得,这个标题依然适合我的这篇文字,甚至感觉更贴切。
温家宝总理深情地对受灾群众说,只要有人在,我们会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汶川,请你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一定会用我们的心,点亮你们的希望。
许江
原载2008年5月16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