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汉子杨长清

真汉子杨长清

“是个真汉子,他对水利的那种情深义重,以及农民对他的那种情深义重,令我们深深地感动。”水利部抗震救灾阿坝组水利专家们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抗震救灾6天,与茂县水利局局长杨长清朝夕相处6天。这是专家们对杨长清的一致评价。

48岁的杨长清与水利打交道大半辈子,担任局长也有11年了。这个羌族汉子把自己整个人都交给了水利,先是学水利,而后学电力,对于水利电力方面的事儿,事无巨细,如数家珍。茂县与汶川毗邻,此次汶川强烈地震,茂县受灾可想而知:大量水电站大坝受损,坝体漫顶,险情频发,大多乡镇断电,人饮工程、灌溉工程损毁严重。3处较大堰塞湖更是工作组此行的重点“关照”对象。

自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天起,杨长清就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茂县水利局一职工心疼地说:“局长他一天能睡上3个小时也好啊。”是啊,等着他去做的事太多了:老百姓的安全,吃水、用电、灌溉以及水利局的一大摊子事。他何尝不想睡个好觉,哪怕是在帐篷里,露天里,可是他又怎能睡得着。给工作组汇报情况的时候,谈及受灾情形,他与主管副县长徐光辉几欲落泪。

地震爆发之初,茂县供电、通信几乎瘫痪,水利局办公楼也成了危房,楼内物品悉数废弃。工作组抵达茂县前的一个最大顾虑就是:这些受损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是否还能得到?然而,令工作组惊喜的是,面前这个说话不紧不慢的羌族汉子,竟是对答如流。无论是全县大小河流域分布,流域水量、面积、流量、径流量、年降雨量,还是电站装机及其可能存在的风险,甚至水利工程所处地质条件、岩层构成等等,他居然一一烂熟于心。

“很专业,很厉害,有些神奇!”工作组成员、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冯志军博士惊叹道,“这些对我们的工作开展太重要了,它为工作组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让我们对茂县整个工程分布和现状有了整体轮廓的了解,工作也有了针对性。”在接下来对黄公坪水电站的紧急抢险中,冯志军的这席话得到了充分印证。

在带着老百姓手扒锹挖清理渠道,恢复县城供水后,还没来得及安排本身也受灾的家里的事情,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又召开紧急会议,把陪同工作组排除黄公坪水电站险情这一重任交给了杨长清。黄公坪电站大坝为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浆砌石重力坝,是茂县的重要供电电源。受强地震影响,电站大坝漫坝过水,溢流堰被杂物阻塞,险情严重。情况紧急,杨长清陪同工作组徒步跋涉赴现场,坝前坝后认真检查,并为工作组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为工作组科学决策及成功除险立了大功。

实地查勘凤仪镇宗沟渠堰塞湖,是一个极其惊险的历程。通往堰塞湖的那200多米沟壑,地震后更被当地人称为“鬼门关”。然而,杨长清却义无反顾地和专家们走了一遭,理由就是:“我对这一带的地形很熟悉。”当地村民也被感动了,主动担当向导,在他们的帮助下,工作组专家顺利到达堰塞湖“坝”下,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工作组起初还很诧异:“老百姓谈路色变的这一程,怎么就那么愿意陪着上了呢?”“你们也是为了我们安危,更何况杨局长和我们心连心啊。”朴实的村民这样说。这个小插曲大家起初并没有放在心上,但在翌日工作组查看另一个堰塞湖,途经东兴乡一个山坡时,大家算是真正明白了。那个山坡半山腰只有一户人家,遇上户主时,他竟爽朗地叫出了杨长清的名字:“杨局长,进来喝口水吧。”

也许你要说这是一个偶然,然而,当你真正懂得杨长清对水利的那种情怀,你就不会这么说了。据记者了解,不敢说挨家挨户,但全县22个乡镇,每个村、组,没有杨长清没有到过的。因为地理环境特殊,茂县的村与村很分散,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有的需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而全局只有一辆“老爷车”,地震后也因被砸毁而淘汰了。他是怎样做到的,记者不得而知。到村里去,他要了解村民们的吃水问题、田地灌溉问题。除此之外,他还主动与村民促膝谈心,想着法儿帮老百姓增产增收。“中央1号文件下发时,我很激动,我就在想,在这么好的政策下,老百姓可以利用水利做些什么?”杨长清略有沉思地说。

经过夜以继日的辛劳,县城供水供电算是有了保证,但毕竟震情严重,遭受重创,目前还有十几个乡镇不能正常供电,饮水安全也受到影响。离开茂县时,大家问他有什么打算,他说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帮老百姓找个安身地,能用上电,用上水,灾后尽快重建家园。

徐文青

原载2008年5月29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