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速

生死时速

“刚到紫坪铺就下水了!”刘承祥说,他是早晨赶到的操舟手之一。

他所属的成都市防汛机动抢险队,是四川省防汛部门6支专业抢险队之一。

用专业的角度衡量,刘承祥是“教练级”的。

紫坪铺冲锋舟码头到映秀镇、汶川县城一线,弯多峡窄,山长水远,水面时有漂浮物,水下隐藏暗礁,何况余震不断,两岸山坡滚石、塌方时有发生,一路十分艰险,对操舟手的技能要求很高。特别是运送灾民,谁也不想让有幸逃生的人们再蹈险境。

从紫坪铺到离映秀较近的阿坝铝厂临时码头,来回要一个半小时。

刘承祥第一天跑了5趟。“放下战士就有灾民上来,放下灾民就有战士上来”,接连不断,循环往返。

这也是令人欣慰的地方。这条水道太珍贵了:救援人员、物资、灾民,几乎全是由这条生命通道进出来往的。若没有这一条通道,汶川的伤痛将更为巨大。

所以,刘承祥他们,都想和时间赛跑。

船速不能快,就只能提高效率,争取多跑。

没有时间表,只有天亮和天黑。一天下来,手臂麻了,手上全是泡。但还恨为什么天要黑。

“没什么别的想法,就想赶快送人。看见灾民受伤了,着急。”

怎能不急。第一趟进去的时候,沿岸基本上都是三两成群的灾民在等船接送,山上不断有人奔跑呼喊。后来,灾民越来越多。

5月15日,记者随冲锋舟至阿坝铝厂时,这个根本不能称之为码头的河岸聚集着数百人,尽管冲锋舟来回往返,但灾民还是在不断聚集。

“人多是好事。”这简单的一句话,蕴含了灾区的几多酸楚。

有人拿着照片找到操舟手们:“爸爸去钓鱼了,现在还没回来……”刘承祥他们留意了许久,还是不忍心说出结果。

刘承祥每次能运12~14人。每天,他能送进去六七十名救援队员,运出来等同数量的受灾群众。

受灾群众大多来自汶川县城及周边乡镇,以映秀、漩口、水磨等地居多。家人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情况很多。他们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压不得“最后一根稻草”了,安抚和安全工作都需要操舟手来做。刘承祥每次开船前都会讲解安全乘坐事项,以免引起意外的恐慌或者事故。滚石、余震他都碰上过。

灾民在岸边等船;到达彼岸后,还是等船——等船把他们的亲人运来。走上临时码头高高的岸坡,在许多灾民急切的眼神里,看得到他们印在一艘艘来船上的企盼。

冲锋舟是他们灾后的第一个希望。

短短的几天,冲锋舟已经运出灾民2万余人,运入救援人员2万人、物资45吨。

从开通起,紫坪铺到汶川水路救灾线路被称作“生命大通道”。

“生命大通道”的开通运行,集中反映了水利部门决策有效、保障有力、调度有序和团结协作的应急机动抢险能力,更是“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的现实践行。

马加 蒋文

原载2008年5月23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