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千年水利工程

重读千年水利工程

都江堰造就了天府数千年。在四川地震中,人们都不禁为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担心。

我们看到,都江堰管理局办公大楼内部受损严重,多处墙体裂缝,表层脱落,电脑等室内办公设备严重受损。外江闸管理房整体下陷,屋顶出现纵向裂缝,一直贯通到鱼嘴表面。管理房内部墙体开裂,地面局部下陷,到处可见钢筋裸露。

然而,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在这场大震面前,依然稳健。

当时的都江堰内江让人大吃一惊:江安河、柏条河、蒲阳河和沙黑总河几乎全干,走马河流量也只有20多立方米每秒。

滔滔的岷江水,奔腾而去,都江堰依然护卫着成都平原。

都江堰给我的感觉完全是震撼的,因为它的计算精密,因为它的工程浩大,因为两千多年的顽强生命力。

岷江是长江上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区。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李冰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甩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人像石桩,放于水中,以“枯水不露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最佳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枯水季节时淘滩的标准。

我们不得不钦佩古人的杰出智慧。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和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就像一位专家所言,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体现了当时设计者和建造者的高超智慧和聪明才智。

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这项伟大工程历经2200多年仍在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

2000年年末,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它:“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一个相对简单原始的水利设施能够在2000多年之后,经过如此的考验,仍能发挥作用,让我们不得不向古老的文明深深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