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挡不住水利人查险的脚步
堰塞湖,黄河从未见识的“定时炸弹”。
因两侧山体巨大滑坡,阻断了高山流水的茶坪河,形成这次地震中安县最大的堰塞湖——肖家坪堰塞湖。
5月21日,黄河防总第五抢险队,深入山川,去茶坪河堰塞湖现场实地查勘。
这一天,早晨7时28分,在队伍到达4个小时后,抢险队召集开会,紧急部署工作。
8时30分,早饭,抢险队第一次喝上了烧开的热水。
10时,抢险队向安县水务局总工程师了解肖家坪堰塞湖情况。
10时20分,抢险队队长周海燕、副队长魏向阳带领10名抢险队队员,戴上头盔、口罩、手套,背着应急包,由当地水利职工带路,前往现场。
汽车穿过晓坝乡灾民安置点,救灾帐篷连成一片,各路救援大军的身影穿梭其间。
进入山区,刚刚被清理出来的“道路”两侧堆着大小不一的石块。汽车的颠簸让队员的身体左右摇晃,头盔不时碰在车体上,咚咚直响。
一路谨慎前行,大家用对讲机互相提醒,保持车距,司机专心开车,队员们分工负责观察沿路山体情况。
11时30分,决定由4名队员登上堰塞湖坝顶仔细察看。记者随行。
当地水利职工建议不要上去,因为没有路,松动的山体埋着隐患。
几名群众看到队员登山,连说要不得,要不得,危险,危险。
我们再次整理一下行囊,换掉不合适的鞋,戴上厚实的手套,系紧鞋带,拧紧头盔上的安全阀,带上必备的应急品。
登山组跨过正在清理道路的挖掘机,抬头看看高悬的山顶,互相提示一声:“上!”
没有路通往坝顶,只有大小不一的堆积石块,形成巨大的斜坡。
几个人伏下身子,手脚并用,细步攀爬。
在山区抢险,不仅要注意脚下,而且要注意头顶,最好四周兼顾。
但那时,没有人能够抬头看一眼,脚下已是险象环生,更无暇顾及头顶。
带路的人提醒,不要大声说话,一有“风吹草动,石头都有可能掉下来”。
一步接着一步,躬下身子的人在这个山坳里显得那么渺小。
花了30多分钟终于登上了坝顶,记者没感觉到时间有多么漫长,也没意识到时间有多短,只发现出了一身汗,划破了手套。
坝顶,技术人员前前后后丈量着这块瞬间筑成的坝体:鸡蛋大小的碎块、数米见方的巨石、夹杂其间的树干,牢牢阻断了水流。
正在坝顶察看时,耳边突闻霹雳声响,抬眼已见山石飞落而下,刷刷作响。
无法再现当时的情景,记者只能用心记录那静止的一瞬。
12时10分,坝下的同行大声呼喊,快下来吧,快下来。
上山难,下山更难。沿着自己踏出的“路”,我们原路返回。
记者来不及多想,但分明看到:堰塞湖堵住了水路,却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记者感言:明知有险,还要上前;明明无路,还要迈出双脚。短短3天,从郑州到绵阳,一路急行,一路见闻,全国人民伸出关爱之手,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真实写照无处不在。
徐清华
原载2008年5月23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