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救灾彰显民生情怀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我们无法选择如何避免,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自然灾害就像黑色的幽灵一样,不时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向人类发出残酷的挑战。汶川地震,就是我们再一次面临的残酷挑战。面对“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最终战胜灾害”的目标,应战的不仅仅是亲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勇士,也有各级政府的每个职能部门,还有全国水利战线的每个干部职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危急时刻,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各级水利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在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开展水利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5月15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定,在原有8个工作组的基础上增设水利组,具体负责水库安全,河道受灾造成变形的治理,研究解决饮用水水源安全等问题。水利抗震救灾关系到灾区群众当前最紧迫、最现实的利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在今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之际,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发表的《发展水利,改善民生》中指出:“解决好事关民生的水利问题,中央十分关注,社会十分关心,群众十分关切。我们将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紧紧围绕服务民生推进水利发展,紧紧依靠水利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实实在在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眼下,灾区水利工程受损严重,水利和饮水安全问题凸显,到了“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的关键时刻。
面对地震灾害的来临,我们要勇于担当,全力以赴,竭尽全力。水利工程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和民本性的突出特点,地震的发生和余震的延续,乃至相继而来的灾后重建、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的安危和效益的发挥,直接关系着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计。人民养育了我们,党和国家把建设和管理水利民生工程的重任交给我们,在水利民生工程遭到震损,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计的时刻,我们勇挑重担:水利部在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水利抗震救灾、减灾及灾后重建等项工作,先后派出31个工作组奔赴灾区现场指导救灾。各级水利部门以国为上,以民为先,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经受了考验。
在水利抗震救灾持续推进的时刻,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举全部、全行业之力。目前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已由应急的点上工作过渡到全面系统阶段,为了保证水库、水电站、堰塞湖、堤防等安全度汛和防范次生灾害,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我们必须恪尽职守,连续作战:水利部紧急组建专业应急抢险队,第一批6支应急抢险队已赶赴地震灾害严重地区支援应急抢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于18日又召开联络员会议,成立了水库组、堰塞湖组、饮水安全组、防汛组、综合组等5个分组,对国务院会议部署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和落实;为满足灾区应急饮水的需求,水利部在加紧做好灾区供水重建技术方案,积极组织饮水设备的供货和调运的同时,还通过网站和各种通信方式开展倡导向地震灾区捐助小型饮水设备的活动。
水利关乎民生,作为民生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者,我们必须尽职尽责,以国为上,以民为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拳拳爱国、爱民之心,忘我地投入到各项抗震救灾工作中。如果说,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我们早一秒钟查出险情隐患,早一秒钟发布雨情、水情和汛情预报,早一秒钟制定出震毁水利工程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规划,就能最大限度地解决灾区人民群众当前的困难,为灾后重建创造条件,圆满完成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交给我们的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
面对灾难,我们在承受伤痛的同时更要坚强地活下去,勇敢地与灾难斗争下去。水利作为民生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保卫活着的人,纪念死去的人,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这是对死难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民生情怀最好的诠释。
苏冠群
原载2008年5月20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