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与坚守——大地震中的乐山水利人
地震发生时,记者恰巧在距震中汶川县3个多小时车程的乐山市。
5月12日14时28分,坐在家中忽然感觉有种剧烈的晃动。向窗外望去,高层建筑物在风中左右摇摆,窗户被震得哗哗作响,部分危楼发生坍塌,办公楼或住户家中的家具大多被震得移位、跌落,许多市民纷纷下楼前往河边或广场等空旷地带避难。
5月12日15时,接到报社采访任务,记者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前往乐山市水利局。当时市局有关领导正在紧张有序地安排抗震救灾工作。市水利局局长杨良清告诉记者:“目前市防指已经开始24小时值班,随时汇总灾情。现在最让我担心的是水库、大坝等水利防洪设施的安全。目前移动通信已经全部中断,我们正在通过固定电话和编发统一的短信挨个联系各区县防指、水利局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求他们迅速组织开展境内各类水库、电站、堤防及灌溉工程运行工况检查,密切观测,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抢险措施,做好下游群众的疏散,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5月13日9时,位于办公楼9层的乐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值班室,满地都是被震落的天花板碎片,粗大的空调管被震掉悬挂在空中,摇摇欲坠。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乐山市防指的全体人员仍然坚持24小时值班,度过了一个紧张繁忙的不眠之夜。
“由于地震原因,办公楼的照明用电中断,幸好我们还有自备电源,可以上网,在台灯和电脑显示屏的微弱灯光下与各区县联系。昨晚发生了几次较大震级的余震,9楼上感觉非常明显,我们大家也很恐惧,但我们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全部到岗值班。目前我们已经汇总完毕来自各区县防洪设施的震毁情况。”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杨华峰介绍说。
当记者问及他昨晚是否担心家人的安危时,杨主任的眼睛有些湿润:“当然担心,我们所有值班人员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都是家里的主心骨。这个时刻本该和家人在一起,但作为水利人,我们更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一旦水库出险,可是下游几万人的安危啊!”
5月13日10时,不同震级的余震仍然时有发生。记者随同乐山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冒雨前往沫江堰灌区查看灾情。经历一夜的焦虑、恐慌和一次次逃险避难,我们都是彻夜未眠,身心疲惫。尽管开车的小杨同志开得很小心,但一边是随时可能发生垮塌的悬崖峭壁,一边是大渡河,加上不断发生的余震,我们一行人都捏了一把汗。记者在一旁不断地提醒他,慢点稳点,再慢点……终于,经过两小时车程和半小时的徒步攀缘,我们来到了灾情现场,只见沫江堰主干渠老鹰窝危崖发生严重的山体垮塌,偌大的岩石横七竖八地倒在渠道中间,整个主渠道被完全阻断,沫江堰工程全面瘫痪。随着余震的不断发生,山体仍有松动的迹象,情况十分危急。据测算,此次山体垮塌高度约70米,长度60余米,塌方量近2.2万立方米,这对渠道下游6.28万亩农田用水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已开启上游多处泄洪闸,在最短时间内确保了上游渠道及沿渠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情发生后,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紧急部署和乐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乐山市水利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派出多组工作人员前往灾情严重的地区,切实开展水利防洪工程的安全大检查,并落实专人负责,加强对水库、堤防的巡查,对已出现的裂缝采取补缝加固措施,密切观察。对受损灌溉工程、提灌设施及输水管道及时进行抢修,除险加固,随时进行观测,确保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将尽最大努力保证近期春灌用水及汛期水利防洪设施的安全。
据了解,受汶川地震波及,目前乐山市出险水库35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31座;中小型引水渠堰枢纽震毁16处;受损沟渠565处121.7公里、渠系建筑物92座、山平塘152座、排灌输电线路24处3.1公里、防洪通信线路13公里;管理用房倒塌或毁损668间,影响排灌面积30.44万亩……
5月14日下午,一份厚厚的普查报告已经形成,详细地记录着乐山的灾情,也反映出各地水利人在灾难面前临危受命、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岗位、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杨勤
原载2008年5月15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