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饮水保障工作全力展开
本报讯 5月20日,经过紧张的管道修复,因地震损坏供水管网而一度陷入瘫痪的四川省江油市三合供水站的一条供水管道成功恢复供水,3000人的饮用水安全得以保障。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的饮水保障工作全力展开。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水利部迅速作出反应,5月14日,由部农水司巡视员姜开鹏、水资源管理司副巡视员陈晓军等有关司局以及流域机构的干部和专家组成的第一个供水保障组赶赴四川灾区,指导和协助地方实地调查供水设施损毁情况,了解灾区应急供水需求,确定重点工作区域,协调供水保障工作。水利部和国家防总于5月16日、18日下发两个《关于做好地震灾区城乡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四川加大核灾力度,迅速摸清供水设备损毁情况、应急设备所需数量等,为制定应急供水方案和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5月18日下午,农村水利司王晓东司长、水资源管理司管恩洪处长和中国灌排发展中心倪文进副主任也抵达四川,充实前方供水保障组力量,连夜与四川省水利厅朱兵副厅长、四川省农村水利局肖先进局长等就灾区饮水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于5月21日召开联席会议,与四川省水利厅、建设厅、卫生厅、环保局、农业厅共同会商,研究供水保障工作,讨论下一步工作安排。
目前震区饮水保障的主要工作是为灾区应急供水提供工作指导、技术支撑、援助组织等方面的服务,在抢救生命、保障灾民生活、灾后恢复重建三个阶段提供全程支持,重点放在保障灾民生活阶段。
据了解,截至5月20日,水利部已为灾区紧急调运了2台移动式水质检测车、50套水质净化装置,还接受了美国GE公司等国内外供水设备生产企业无偿捐赠的150多万元的设备,并已运抵灾区。同时组织应急供水对口支援,就近从非灾区和轻灾区组织了21个小分队,对口支援21个重灾县,指导应急供水。长委与黄委两支水质监测队已经赶赴四川灾区开展水质应急监测工作。武汉市水务局、上海市水务局紧急组建两支供水抢修队,赶赴都江堰市、彭州市抢修受损供水管网及乡镇集中供水设施。
在水源监测方面,饮水组相关工作人员已对受灾严重的21个县级市和5个地级市主城区的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个别地方水质发生变化,不能满足水源地要求,水质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在城市应急供水方面,水利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组织了专家队伍对口支援和指导,目前重灾区之外的98个市县基本恢复了正常供水;重灾区内供水设施轻度损毁的市县以及供水设施基本损毁的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也恢复了部分供水;供水设施基本损毁和严重损毁的20个县市中,除都江堰市、彭州市和安县抢修供水设施实现60%左右的供水外,其余17个重灾县市主要采用定时定点供水或水车送水的方式维持。
在农村应急供水方面,通过对部分震损较轻的供水工程及时抢修恢复供水、利用部分供水工程带病运行、利用药剂消毒、利用交通工具送水、采取小型净水设备和集中净化处理水的方式,初步解决了四川省172万人的饮水问题。但还有403万人口依靠临时送水等措施解决供水问题,其中138万灾民饮用水还亟待解决。
总体上看,灾后供水水源水质比较稳定,对城市居民生活供水没有构成太大威胁。目前,县城以上城市供水70%已基本恢复供水或部分恢复,但农村供水,尤其是21个重灾县形势非常严峻,解决应急供水的难度较大。据悉,前方工作组还将进一步核查灾情,细化应急供水实施方案,增加技术力量,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加紧调运应急供水所需物资设备,进一步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工作。
李平 谢群
原载2008年5月22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