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战唐家山
编者按:为尽快打通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把湖水引流出去,保障下游数以百万计群众的生命安全,武警水电部队官兵、水利专家600多人舍生忘死,日夜奋战,感天动地。本报记者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采访,夜宿堰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感受,用笔、用镜头、用心记录下唐家山不眠的日日夜夜。
唐家山的夜是不眠的。
为了让下游寝食难安的人民安然入睡,水利专家和600多名武警水电部队将士在这里昼夜激战。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到绵阳指挥部到北京,不知有多少帐篷和房屋点亮着不灭的灯火。
5月29日夜,记者在这片灯火中登临堰塞湖,这令世人瞩目的一面湖水,沉郁地积压在唐家山的胸怀里。
“目前水深有七八十米,库容1.6亿立方米。”谈起堰塞湖,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抢险现场副总指挥、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神情凝重:“可怕的是,它每天还在涨。”现在上游来水量还在不断增加,对堰体形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情形日渐严峻。
“别无选择,只能跟水赛跑,跟老天爷拼速度了,我们的抢险施工要求24小时不停机。”循着刘宁总工的话,记者摸着黑,踩着凌乱的泥石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堰体下走去。
泄流槽里灯火通明,挖掘机的铁臂此起彼伏。借着车灯,记者数了数,约有20多台挖掘机和铲车,一条通畅的槽道在机身下隐约可见。当记者试图走到槽底采访时,被正在值勤的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三支队支队长朱国良委婉地拦下:“机器停不得,请勿打扰。”朱国良告诉记者,他们8小时一换班,通夜施工,因为照明较难,晚上的作业要比白天难上许多,也因此更加紧张,但战士们精神头儿一点不减,进度一点不慢。
5月夜里的山风还是很冷,朱国良紧了紧衣领,说声抱歉,便又开始忙着指挥施工去了。记者不忍心打搅,回头再看看这些“铁人”,在心里深深地鞠了个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路上,恰巧碰到打着灯正在勘察地形的地球物理勘测有限公司的几名专家。他们当天下午飞抵唐家山,主要是勘测堰体基本结构和成分,为堰体下一步的排险处置收集数据,并提供技术支持。“堰体结构很复杂,一时还难以摸清。”该公司总经理张建清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给人做B超时却发现这个人进食了大量食物,而堰体的问题要比这更加严重和不可捉摸。”
张建清的话,让记者有些莫名的紧张,原来脚下的这片土地竟是这样可怕。
回到驻地已经是凌晨了,帐篷外的会商已经结束,帐篷内的会商却还在继续。他们每天都要会商数次,总结当天的工作情况,分析和决策下一步的排险计划。他们不会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危险,却全然不顾,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排险一线。看到此景,想起刘宁总工和水利专家、武警官兵们憔悴的面容,记者禁不住一阵酸楚。
月光之下,堰顶忽然传来一阵嘈杂,记者随即跑上去看个究竟。原来是武警水电部队十支队48名勇士肩扛背驮向唐家山紧急运送油料,他们傍晚从北川县城出发,翻山越岭,整整走了五六个小时才到达工地,一个个累得都站不稳了。
简陋的帐篷里要“塞”进14个人,地上的碎石硌得人后背生疼生疼。钻进帐篷,劳顿一天的武警官兵很快睡熟,鼾声此起彼伏。
而在施工现场,许多武警官兵仍在挑灯夜战……
徐文青 缪宜江
原载2008年6月3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