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务实,果断决策

科学务实,果断决策

“科学务实”是水利人的职业品德和作风。特大地震造成水利工程损坏,堰塞湖威胁上下游群众,供水设施损毁引起饮水困难,这些都是水利人在抗震救灾中面临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地震发生后,大量水库、水电站受损,山体滑坡形成多处堰塞湖,给灾区带来严重威胁。水利部在第一时间动员水科院、南科院、水规总院等科研、勘测设计单位组织工作组、专业组和专家组,派遣数批水利专家和科技人员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奋不顾身对水库、水电站、堰塞湖、堤防等进行实地查勘,全面细致排查险情,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科学制定应急方案,推动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对出现渗漏、管涌的堤防、土坝,采取导渗、筑平压井、反滤坝、堤外堵洞等措施;对可能漫坝的堤防或土坝,及时加筑子堤,或用木板平竖在堤顶,板后用木桩支撑固定;对于发生裂缝和滑坡的堤防,采取筑阻滑土撑(墩)、削顶减坡、抛石压坡等措施;对于坝基、坝肩漏水的问题,采取封堵、筑平压井、反滤压渗、反滤导渗等办法解决。对城乡震损供水设施采取紧急抢修或增加临时供水点,加强水质监测等措施。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大连等应急供水抢修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赞扬。

被水利专家列为“一号风险”的唐家山堰塞湖的处理,确实让水利人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加上余震不断,滑坡频繁,陆路不通,水路不通,空中通道也因为恶劣的天气,难以通行。水利专家曾带着干粮,顶着余震、滑坡,冒死进军近十次,都未能到达堰顶。直到5月21日,突破重重困难,专家组终于乘直升机首次登上了唐家山堰塞湖堰顶。据测算,唐家山堰体一旦突然溃决,形成的水头将达几十米,下游的绵阳、遂宁将变成一片汪洋,130万群众可能直接面临灭顶之灾!即便是1/3溃坝、1/2溃坝,受威胁的群众人数也将高达20万和120万。而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更是不可估量。正是水利人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科学务实的精神,让方案更加完善,让决策更加科学。

通过水文资料分析和实时掌握来水情况,专家组经过反复论证,于5月24日凌晨拿出了高、中、低三套应急处置方案,并报经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同意。最理想的泄流排险效果是:从右岸开挖泄流渠,湖水从渠中流出,由于冲刷作用,泄流槽可能逐渐被冲低至坝体720米高程位置,届时唐家山悬湖的库容将减少为1亿立方米左右,这将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结果。

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处置是一场艰苦卓绝、务求必胜的大会战。水利专家不畏艰辛,现场勘测、会商,提供了科学务实的排险方案;水电武警官兵日夜奋战,抢挖泄流渠;陆航部队直升机组,尤其是俄罗斯支援的米—26直升机机组人员临危不惧,开辟了空中运输通道,抢运人员和设备;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组长陈雷同志沉着镇定,力排各种困难,慎重而果敢地决策指挥,经过一个星期的团结拼搏、艰苦奋战,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于5月31日22时全面打通,提前完成了原定高方案目标任务。6月7日泄流槽开始过水,到10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最大洪峰过后,水位已普遍回落,流量减小,下游地区无一人伤亡,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终于取得了决定性重大胜利。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特地电贺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对成功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消除了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一个特大威胁表示慰问,称赞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奇迹”正是对水利部敢于负责、果断决策的高贵品格和气魄给予的充分肯定,是对水利专家严谨认真、科学务实的态度给予的积极评价,是对水利人“献身、负责、求实”精神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