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手”打通水路

“舵手”打通水路

“4天我们只休息了5个小时。现在,我们被撤换下来,随时准备重返前线。”5月19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水利局干部李果和张格元想起在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参与抢险救灾的日日夜夜,心潮难平。

5月14日,四川省水利系统在全省抽调了12名具有驾驶抢险冲锋舟资格的水利干部,组建第一批防汛抢险机动队奔赴灾区抗震救灾。

13日深夜,外面的雨还在下,忙了近两天的李果、张格元刚刚睡去。突然,《吉祥三宝》的铃声打破了这两个家庭的宁静,张格元拿过电话,一阵沉默之后说:“请党委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为局争光。”妻子纳闷地望着他。“帮我把以前的作训服准备一下,我要出去。”妻子以为丈夫晚上又要进行渔政执法。穿上衣服,张格元在妻子的额头上深情地吻了一下,告诉她:“你在家不要担心,过几天我就回来。”这时,妻子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去汶川救灾”几个字从张格元口中蹦出来时,妻子呆住了,傻傻地望着丈夫,一阵短暂的沉默后,妻子开始为丈夫准备出行前的衣物。

与此同时,在李果的家中,发生了一场争吵,妻子和休假回南充的女儿无论如何也不让他离开这个家。“无论如何我都要去,局里只有我和张格元具备船只驾驶资格,你们想一下,汶川死去那么多同胞,我们驾驶冲锋舟,把物资运进去,把解放军送进去,把里面的伤者运出来,这样我们可以救更多的群众。我是党员,在群众危难时刻,我必须上前。准备衣服,我马上出发。”李果斩钉截铁地告诉妻子和女儿。望着生气的丈夫,妻子知道,老李从不朝自己发脾气,这次他认真了,决定了。妻子一边收拾衣服,一边哭着告诉他:“你在那边多保重,50多岁的人了,脚上的伤还没好,你把这点药带上,痛的时候,不要忘了抹一抹,天天报个平安。妈妈有我在家照顾,你就放心去吧。”

14日2时,他们上路了,与来自全市具备船只驾驶资格的水利人一道,踏上了抗震救灾之路。此后4天,他们音讯全无。

“紫坪铺到漩口的这条水路是我们打通的。”4天时间,他们共输送士兵1000多人,运送伤员1100多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4天时间,我们放弃休息的时间,就是为了多送一批士兵进去,多运一批伤员出来。”李果声音沙哑。望着他们皮肤黝黑,手臂贴着膏药,很多人都流泪了。

进入灾区,李果和张格元立即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当天上午,他们为进入灾区抢险的武警官兵组装冲锋舟,之后,立即驾驶冲锋舟从紫坪铺将官兵运送到漩口。

受余震影响,冲锋舟进入峡谷,两岸的落石不断滑落,溅起的浪花足有1米多高,李果驾驶的冲锋舟被冲得东倒西歪,他死死抓住方向手柄,保持船的平衡。他知道,船上有12名官兵,他们是进入灾区的先期部队,无论如何都要安全地把他们送到灾区。

张格元驾驶的冲锋舟也遇到了险情。在进入漩口的第一个峡谷,张格元发现山体落石砸了下来。“天啊,这块巨石直径足有一米。”船上的士兵发出惊叹。向左、向左、再向左,张格元快速搬动方向手柄,巨石与他们擦肩而过,砸入水中,巨大的冲击力,使船身强烈摇晃起来。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艰难行驶,他们进入灾区,此时,分不清他们的眼中是江水还是泪水,等待他们的是满目疮痍的映秀。他们忘记了悲痛,立即将伤员送出灾区。他们希望驾驶快点,多运点官兵进去,多送点伤员出来。

早上5点开始,他们一直战斗在救灾第一线,望着众多的伤员,他们不能休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多运送一趟,就有更多的生命获救。他们把自己大部分的干粮分给了灾民。而他们,一米七五以上的大男人,高强度劳动,4天只吃了7个面包,喝了3瓶水。晚上,张格元与李果穿着防洪背心躺在地上准备休息,当看着无数的伤员从自己旁边经过的时候,他们哭了。几分钟过后,他们爬了起来,决定从现在开始一刻也不休息,全部时间用于救灾。

17日中午,正在江边装船的李果倒了下来,由于劳累、饥饿过度,他的身体再也撑不下去了,这位“奔五”的汉子带病工作了3天多。当天,又有两名同志劳累过度休克过去。四川省水利厅指挥部立即将第一批救灾队员撤换下来,组织第二批成员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四川省邻水县水利局关门石水库管理所职工刘定高,先后从事水利工程管理、水库防汛抢险和水库观测巡护工作,具有冲锋舟驾驶资格。5月13日夜,45岁、身患糖尿病正在治疗的他,义无反顾奔赴灾区一线。他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余震,每次余震都引发山上的岩石和泥土顺坡呼啸而下,在水面上激起巨大的波浪。他深知早一秒到达地点,灾区群众就多一批人有生还的可能。在执行任务途中,有多处峡谷、水库两边的大山因余震而飞石倾泻,冲锋舟随时有被击中的可能;水面上漂浮着因灾死亡的牲畜,横拦着民房的残梁断壁,随时有撞上翻船的危险。他与战友一道,一边清理障碍物,一边机智地把握驾驶航行的最佳时机,往来穿梭。3天来,他驾船接送官兵和灾区受灾群众达1000余人。

李亚纬 刘学佩

原载2008年5月22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