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生命的热度——赴川抗震救灾经历与感悟小记

触摸生命的热度——赴川抗震救灾经历与感悟小记

灾难,是一面镜子,它能映照人性的光辉,能折射生命的高度。

“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巴蜀大地河山破碎,草木失色。但国人却用铁的力量,火的热情,水的无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书写了一曲激昂感人的民族奋进之凯歌、无畏抗争之神曲,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行动化作历史的传奇与不朽。

自5月12日那天起,电视传媒中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每一个镜头、每一次声音都成了国人关注牵挂的焦点。直至5月19日,记者奉命随同黄河防总机动抢险队奔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30多个小时的日夜行军,近20天的“战地生活”,行踪之处,举目所至,一切的一切,给了我一名水利新闻工作者平生以来最多最大的思想震撼和心灵冲击。回顾当初,那当是脑海深处平添的一份对人性价值的体认与生命热度的品味。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生命是脆弱的。记者先后跟随黄河机动抢险队转战四川安县、绵竹。在绵远河进行河道应急除险时,眼前的河道堤岸严重扭曲下蛰、河旁的巨川峻峰倾倒下挫,如不是亲眼所见山崩地裂,你很难想象这自然能量的巨大。在徒步查勘安县肖家桥堰塞湖时,60多米高的碎石堆积体矗立眼前,脚下却没有路,通往坝顶的方向除了横七竖八的乱石堆积,就是山脚下冒险推进的清路挖掘机。顺着陡峭的斜坡,记者和其他三名抢险队员手脚并用,细步攀爬,脚下险象环生,头顶悬石摇摇欲坠,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相信每个人的想法都是简单的。记者在攀爬过程中除了偶尔停下来拍照之外,头脑里大片大片的空灵,惟有的意识是:人,在这个巨大的山坳里是多么的渺小!成功登上堰塞坝顶的那一刻,我们还亲历了悬崖峭壁上山石不期然飞落直下的情景,踏着脚下这个须臾之间筑就的庞大堰塞坝,每一位抢险队员无不发自内心地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太可怕了!

就是这让人望而生畏的自然造化,夺去了我们数以万计的骨肉同胞,刺痛了数以亿计的朴素人心。奔走在地震灾区的废墟与废墟之间,记者经历的不是浩荡天地之间的酣畅淋漓,而是有着诸多表达的困惑。因为触目所及的悲惨情状,总是唤起内心那掩藏不住的怜悯和悲切;因为灾区人民欲哭无泪的脸上,总是写满生活的无奈和神伤。逃生出来的灾民能够就着浅浅的河沟擦擦澡,能有多少知足?一次次翻山越岭寻找失踪丈夫的中年妇女,一次次无功而返,又为何如此执著无悔?灾区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失去孩子的父母为何眼中不见倾诉的泪水?置身灾区,所见所闻,无不是眼前生活的严酷,耳边心碎的声音。

也是在这举国同悲的时刻,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力量汇聚,爱心结盟。记者在赶往灾区的路上,所见均是同往一个方向的车辆,载着物资,载着关怀,驶向灾区;灾区的水利工程抢险现场、公路道路抢险现场、供水供电服务、灾民临时安置点等地,处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汽车牌照和应急救援队、抢险突击队、医疗队、志愿者等各路人马,穿梭奔走于救灾抢险之间。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抢救呵护生命而废寝忘食;他们秉持同一种精神——关爱人道而不计辛劳。5月19日14时28分,我国以国家的名义对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伴随着国旗的缓缓降落,是生命尊严的冉冉升起!在这样一个草木皆悲、万民齐殇的背景下,所有的人性善良都被瞬时启动,每一个生命的安危都被紧紧牵挂。

记者跟随黄河防总机动抢险队,同样悲痛着灾区人民的悲痛,感动着灾区人民的感动,与灾区人民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和衷共济,携手除险,风雨无阻。他们在不同的抗震救灾战场上,不怕危险,奋勇争先,艰苦的地方抢着去,脏累的活争着干。没有了身份级别之差,没有了性别老幼之分,教授级工程师可以在风雨施工中挥汗如雨,瘦弱的女队员顶着烈日轻伤不下火线。余震、酷暑、疫情,所有的风险和艰难都被抛却脑后,不用动员,来到灾区的队员们自始至终都是那样地默默奉献,韧劲十足。记者无时无刻不被这样的群体感动着前行,激发着努力。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利人“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光芒处处展现,大爱无言,天地为证。

作者在四川绵竹地震灾区采访

生命可贵,多难兴邦。灾难是战场,灾难是考场,它检验着我们之于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它也荡涤着我们如何生活的心灵心境。我们可以从中加深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当更加珍视自己的工作,要有责任地活着;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抗震救灾无异于一座民族崛起的精神丰碑!

对于个人生命中的这19天,那些写满天府大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及由无私奉献、团结互助、乐观坚强所彰显出的人性光辉和生命热度,都将化为今后工作生活的动力和源泉,鞭策终身,受用无穷。

徐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