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泄流——战胜堰塞湖的智慧之魂
5月21日,突破重重困难,专家组终于乘直升机首次登上了唐家山堰塞湖堰顶。由于堰顶环境险恶,直升机无法降落,只能悬停在离地2米多的高度,留给专家们的时间也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
专家们从2米高处跳下去,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开始“与时间赛跑”。
这些我国尖端级水利专家,争分夺秒,克难攻坚,对整个堰体的结构、尺寸、表象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勘察。
返回绵阳的当晚,水利部、长江委设计院、成都勘测设计院的专家们紧急汇集,连夜商讨、研究和判断。
要不要实施工程除险?能不能实施工程除险?怎样实施工程除险?这一系列难题,专家们必须在2天内作出解答。专家组最终确定了泄流槽开挖方案:实施科学的工程除险措施,把险情、灾情降到最低。
5月25日凌晨,唐家山应急排险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终于完成,并得到国务院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批准。
应对全溃坝,应对1/2溃坝,应对1/3溃坝。水利专家反复研究、计算,分析各种风险带来的危害。“凡是有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我们都考虑到方案里去。”水利部长江委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说。
与此同时,水利专家根据唐家山堰塞湖可能的溃坝方式和溃坝后的影响,按照1/3溃坝、1/2溃坝和全部溃坝产生的洪水过程,演算出洪水影响范围,并协助绵阳市政府制定出高、中、低3个级别的下游群众转移方案。
方案决定,却并非一劳永逸,毕竟堰体结构复杂,气象、渗流等情势难以确定。为确保决策安全、高效,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反复地勘察,查找新问题,分析新形势,并据此认真研讨,精确演算,不断修订、完善既定方案。
也许有人会问,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工程,无非就是“挖条槽”,能有多难?
挖条槽也许容易,但要在唐家山堰塞体上开挖,却面临诸多难题:在堰顶哪里挖,怎么挖,挖多少,挖的效果怎样,都是难以决定的事,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施工。
首先是渠线的选择。怎样找一个利于开挖的薄弱面,并据此充分利用水流自身的力量冲刷实现减小下游灾害的目的,至关重要。开渠时,水利专家尽量让渠线向相对松软的右部弯曲,充分利用水流自身的力量,实现“保左刷右、溯源冲刷”。其次是要不要保留出口岩石段。这是大家很关注,也存在争议的问题。经过认真推演,专家组坚持保留岩石段,实现既不突溃、又能尽快下泄湖水的目标,减少了突溃的风险。第三,在达到高方案后,要不要再继续深挖。在充分论证后,专家组决定在高方案基础上进口再降2米,出口再降1米,尽可能加快过流进程。
5月31日22时,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全面打通,原定高方案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为确保洪水安全过流,6月1日18时,武警水电部队、水利专家全部撤离堰顶。
然而,老天爷却并不配合,预报的强降雨并没有如期而至,预计6月3日左右的洪水过程没有出现。
6月6日,按照温家宝总理“安全、科学、快速”的要求,水利部组织专家又及时制定并实施了消阻、扩容两套工程排险方案,矫勇、刘宁等以及100余名官兵冒生命危险再度进驻唐家山。
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结果努力。在制定全溃坝、1/2溃坝、1/3溃坝的方案时,决策者们和水利专家们心里其实一直期望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达到“第四种可能”的最优效果,那就是通过泄流槽工程的加深加宽和消阻,在不发生溃坝的情况下,将水位降至710米高程左右,完全解除唐家山堰塞湖对下游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
6月7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开始泄洪;6月9日,过水流量逐渐增大;6月10日,槽底不断下切;6月11日中午,这“第四种可能”奇迹般变成了现实。一切,完全按照专家预定的最优方案实现了。
劳累多日的应急抢险指挥人员、专家、战士终于舒心地笑了,下游100多万群众终于放心地笑了。我们赢了,且赢得如此漂亮!
唐家山一役,充分体现了我国水利专家们的睿智和经验。它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次成功实践;是我们依靠科学的力量取得的一次科学的胜利;是我们坚持采用积极的人力干预,并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与自然的力量抗衡,来化解风险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