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舟

生命之舟

船下水了,下一个问题就是协调调度。

中午,紫坪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力把路打通。码头上有多少支队伍要进去,谁也数不清。军队、武警、医疗队、抢险队、志愿者……人人都是赤胆忠心,个个都是如箭在弦。

灾区里面的群众,也已经望眼欲穿。

可是,欲速则不达。没有人穿针引线,可能会把这张救生网织成一团乱麻。

吴壬生就是这个时候受命的。

码头上,吴壬生总是忙个不停。记者感到打扰他于心不安,就记住了他的三句话:

“落实水利厅指示,不辱使命。”

“水利部门从领导到我们,就一个任务——干实事。”

“多跑一趟就减少一点伤亡。”

坚持连名字都不说的他,直到5天后再度与记者在四川水利抗震救灾指挥部相遇,才被磨开了口。

军人出身,性格耿直,有正气,忠诚,防汛抢险经验丰富。这就是他留给记者简单但又足够了的印象。

他是省防汛办的调研员,码头上人称“吴调”。

干惯了防汛抢险的吴调,到码头自然干起了协调工作。后来,码头研究成立个协调指挥机构。这是个险活儿。还是吴调挑了这担子。他是真爱干。

吴调把人员分成了6个组:治安组,负责码头管理,严格维护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由“穿军装的”负责;医疗组,急症救护,轻伤处理,转运伤员,必须是“驻扎码头的医疗单位”负责;水上运输组,水利部门承担,主要是操舟手;物资搬运组,志愿者负责;担架组,部队负责;“下船组”,负责搬运冲锋舟。

各自为战的队伍逐渐井井有条。

吴调带着的几个人,防汛办物资处副处长代辉是其中的一个。他脸上脱皮了,是风吹日晒留下的记号。“第一天晚上没得吃,没得住。附近的都江堰是重灾区,什么都没有,司机师傅夜里赶回成都搞了点吃的,30多人吃了这么一点干粮。”他双手比划了个碗口,“第二天晚上才找了一辆车休息,三天三夜没睡觉。”“我是一个公务员,这是本职,没得啥子喽。要说真正感动,看见灾民最感动,看见领导那么干最感动。”他的话川味特浓。

“没有最苦的事,见到灾民什么都忘了。”吴调偏不叫苦。

他心里也急,可是得稳着。有一对在上海打工的汶川夫妇,听说地震,一路奔回汶川找女儿,却在码头上被吴调拦住了,急得失声痛哭。

吴调说起这事儿,神色有些黯然。

“好在广播了,那个学校的校长说学校没有死亡一个人。”这才令人宽慰。

截至记者发稿时,冲锋舟码头“没有死亡一个灾民,没有损坏一条船,没有损失一个士兵,保证了全程顺利,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码头上的水利职工刘天冬参加救灾,没想到赶上这样一个任务,“水利成了打通汶川救灾通道的主力军”。他说:“这辈子值了,很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