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生”到“突击队长”——记黄河防总第五机动抢险队队长周海燕

从“书生”到“突击队长”——记黄河防总第五机动抢险队队长周海燕

黄河防总第五机动抢险队是一支由11个单位和部门组成的“联合部队”,担任“突击队长”,率领队伍千里迢迢奔赴震区,迎战不可预知的急、难、险、重任务的就是面庞黑瘦、身材并不魁梧的周海燕。

接到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后,5月18日、19日,黄河防总两天之内迅速派出五支机动抢险队。

周海燕所带领的黄河防总第五机动抢险队有队员79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地区,配备机械车辆18台(套)。19日上午,这支队伍带着黄委主任李国英等领导的嘱托,牢牢记住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奔赴抗震救灾一线。

由于队伍庞大,载重机械设备多,快速推进、安全地抵达现场,是第一位的问题。周海燕冲锋在前,为队伍带路,指导行程。

21点10分,先头队伍在漆黑的夜幕中开始穿越秦岭。余震随时可能发生。22点25分,秦岭隧道中警察劝阻,不要往前走了,预报有较大余震。此刻,周海燕告诉大家,走走看,继续前行。途中又一次得到提醒,要么原路退回,要么就地休息。不得已,23点15分,队伍进入秦岭服务区再次确认余震消息后,决定临时就地休息。早晨4点多钟,天刚蒙蒙亮,他打开车门,望了望周围的群山,说,出发,早饭路上解决。

20日10点24分,棋盘关隧道一过,队伍进入四川境内。

时间紧,险情更紧。“我们火速赶来的意义就是要尽快投入抗震抢险。”周海燕再次明示大家。

16点2分,周海燕抵达绵阳市安县水务局,接头领取抢险任务。随后将营地安扎在安县桑枣镇松林村,无水无电,距北川30多公里。晚21点开始整理营地,22点52分,待全部人马和车辆到齐。此刻雨越下越大,周海燕决定抓紧时间冒雨搭建帐篷。直至凌晨3点,忙碌的队员开始进入帐篷休息。但,周海燕这晚依旧睡在车里。

4个小时之后,早晨7点28分,周海燕召集开会,临上阵前明确了队伍分工——方案技术组、现场施工组和综合保障组,并明确了各组负责人。10点钟,与当地水务局共同研究肖家桥堰塞湖情势。10点40分,周海燕带队现场查勘堰塞湖。

查勘队员备好安全帽、口罩、手套和应急包,全副武装钻进深山,冒着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周海燕和队员们一道察看地震山崩和堰塞体。11点30分至12点30分,四名抢险队员沿着险象环生的滑坡,徒步登上肖家桥堰塞体,带回了第一手现场资料。回到驻地13点多,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分析考察情况,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拿出考察与施工建议方案,与当地水利部门商议堰塞湖除险方案。

22日,抢险队又组织技术专家和抢险队员分两批现场查勘肖家桥堰塞湖。其实,周海燕心里最清楚,每一次堰塞体登顶,都无异于一次探险,不可预测的情况太多。

由于时间紧,任务急,而通往堰顶的道路被巨大的石堆掩埋(地方交通部门正在加紧疏通)。如何让机械登上600多米高的坝顶成为横亘在抢险队面前的最大障碍。

机械开不进现场,但方案编制没有停止。3次考察后,抢险队迅速提出了爆破与挖掘相结合的堰塞湖除险实施意见,并提交安县水务局。

22日深夜11点30分,抢险队正式接到水利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转战绵竹的命令。次日9点9分,在绵竹安营扎寨后,即前往抢险施工现场。上午查勘好路线,他提出情况紧急,必须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下午来不及开会详细传达任务情况,待施工机械设备到达后就直接开进了施工现场——绵远河牛鼻子河段。16点,除险作业全面展开。

他所带领的机动抢险队终于得以施展拳脚。晚7点多回到营地,他又接着与技术人员研究施工方案,要求第二天拿出施工设计方案。

根据汉旺镇重灾区的情况,他适时将职能组由3个细化为5个,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绵远河牛鼻子河段堤防是绵竹市挂号的重点险工之一。抢险队科学应对,施工、科研、水文、地质专家现场把关,周海燕临阵督战,全体队员披星戴月,斗志昂扬,工程进度连日攀升,日进度从500立方米到1000立方米、2000立方米,突破3000立方米,应急除险工作每天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加速推进。

抢险战斗虽已全面打响,工作有序进行,但临行前领导“既要圆满完成任务,又要安全归来”的嘱托,使他凝重的神情丝毫没有消融。安全生产、卫生防疫始终是他惦记的心事,天天讲,时时讲。

每天总要早晚吃3种药,这是他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必需。每次都要在考验面前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他一直以来,无论在什么单位、部门工作的自律标准。

虽然每天有着压力的煎熬,但他始终乐观地团结这支队伍,鼓舞士气,保存战斗力。一次晚间,家人给他打来电话,说,看你还很乐观啊。周海燕说,我不乐观,难道还要哭不行?我是队长,必须保持乐观从容。

也许,极强的责任感,给了他无形的压力。也许,只有在抢险救灾的火热战斗中,周海燕才得以舒缓心头的凝思与重压。

纵使压力一时不可减轻,但面对前来检查慰问的人,他总将一句话挂在嘴边:请上级领导放心,有困难我们自己克服,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向各级组织和灾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他的工作生涯中,曾经多次拒绝各种荣誉和奖励,但这次突击队长的使命,他没有拒绝,因为他不能放弃责任。

时间飞逝,来四川奋战已经十几天,第五抢险队承担的除险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推进。作为“突击队长”,周海燕用他的实际行动和真情付出,正在告诉我们:单薄的身躯依然拥有蓬勃的力量,斯文的眼镜透视着一往无前的勇气。

徐清华

原载2008年6月5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