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中看新中国从人民战争胜利中走来

从文艺中看新中国从人民战争胜利中走来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中国人民不怕牺牲,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新中国从人民战争胜利中走来。新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没有忘记这一段历史,新中国的人民没有忘记这一段历史,新中国70年的文学艺术不断复现、再现、涵盖这段真实的历史。因而,也可以说,从文艺中可以看出新中国从人民战争胜利中走来。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指导解放区文艺和新中国文艺的纲领,“为什么人”“如何为”成为核心问题。新中国文艺把革命历史、革命战争作为重大题材,作家、艺术家通过文艺真实再现了新中国的来路,全方位表现了人民战争的胜利。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人民战争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从空间维度上来看,人民战争是一个全面性的胜利;从人员参与上来看,人民战争是全民族的胜利。透过文艺作品,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感受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称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致敬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发展繁荣的信念。

从时间维度来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历史节点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所呈现。电影《开国大典》(1989)、《我和我的祖国·前夜》(2019)、《太阳升起的时刻》(2019)等影片都选取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节点。《太阳升起的时刻》讲述了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独一横跨开国大典的“衡宝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和国歌声中英勇杀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电影以“太阳升起的时刻”为名,既讲述人民战争胜利的中国故事,又借喻呈现新中国的光明未来。《开国大典》生动还原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时刻。在编剧看来,“西柏坡的七届三中全会,蒋介石发布新年文告宣布引退,国共和谈,淮海战役,北京和平解放,渡江作战,攻占伪总统府,占领大上海,政协会议……开国大典之前任何一段历史,都可以独立成片,写出一部气势磅礴的巨篇来”。但“《开国大典》不是编年史,不是战史,也不是军教片,更不是文献片”。所以,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大的历史事件都只能推到后景去,点到为止,历史事件只作为历史风云人物的活动舞台”。编导“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现实高度来对四十年前的已经走过了的历史加以评价,通过艺术形象、利用艺术手段,用现代意识加以评论,加以审视,是这部影片的灵魂”。透过这部影片,我们听到“历史巨人的足音”,听到“时代变迁的地动声”,听到“天翻地覆的呐喊”[1]。开国大典的高光时刻,来自人民战争胜利的一个个历史背景的积聚。通过历史性的声音,新中国的形象昂然屹立。

胡风写于1949年底的一首诗《时间开始了》能够非常强烈地表达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的激动心情,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期望:

祖国

伟大的祖国呵

在你忍受灾难的怀抱里

我所分得的微小的屈辱

和微小的悲痛

也是永世难忘的

但终于到了今天

今天

为了你的新生

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为了你的母爱

我奉上这感激的泪

祖国,我的祖国

今天

在你新生的这神圣的时间

全地球都在向你敬礼

全宇宙都在向你祝贺

如果我们从1949年开国大典这一历史节点向前逆时追溯,还有像大进军、大决战、保卫延安等一系列重要的人民战争。而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历史节点的人民战争,新中国文学艺术都对其进行描绘和展现,比如表现解放战争的《大进军》四部曲——《大进军:解放大西北》(1996)、《大进军:南线大追歼》(1997)、《大进军:大战京沪杭》(1999)、《大进军:席卷大西南》(1998),《大决战》三部曲——《大决战之辽沈战役》(1991)、《大决战之淮海战役》(1991)、《大决战之平津战役》(1992),以及《大转折之鏖战鲁西南》和《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1996)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有《保卫延安》《红岩》《红旗谱》《铁道游击队》《红日》《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多部小说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胜利,对人民战争的勾勒涵盖各个历史节点。聚焦到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的“生死场”,《义勇军进行曲》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怒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万众一心的风云儿女谱写了不屈不挠的英雄赞歌。

从空间上来看,文学艺术作品对人民战争的表现遍布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各个地理区域,比如上面谈到的电影《大进军》四部曲和《大决战》三部曲以及《大转折》等。文学艺术不仅从地域空间角度出发,而且以革命空间表现伟大的人民战争,有表现正面冲突的战争如《保卫延安》《红日》等,有表现地下党革命斗争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失的电波》等,也有表现游击战的《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之后影视剧非常善于表现地下工作者或者秘密战线工作者形象。电视剧《伪装者》(2015)、《密战》(2017)、《惊蛰》(2019)、《风声》(2020),着重表现了一些秘密战线和地下工作者一次次携手合作、生死与共,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惊险而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个个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所牺牲的真实而感人的历史篇章。这些文艺作品从全面胜利的人民战争中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坚韧,可以看出新中国从人民战争的全面胜利中走来。

从人员参与上来看,人民战争是全民族的胜利。《铁道游击队》的工人、《地道战》《红旗谱》中的农民、《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中的士兵、《青春之歌》中的知识分子等,无论他们最初的身份何为,最后他们参加革命、参加硝烟弥漫的战争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新中国从全民族胜利的人民战争中走来。

文学艺术作品对人民战争胜利的观照,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后的全方位呈现。它们从正史性到民间性,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从宽到窄,多层次多角度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小人物在人民战争中的民族情怀。而在这里,东方意象和太阳意象成为最重要的两个意象,寄寓新中国是从人民战争的胜利中走来,又标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预示朝气蓬勃的未来。

新中国从人民战争胜利中走来。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无数有名或无名的英雄用鲜血换来的。全国优秀电视剧展播的剧目《惊蛰》,有这样一个情节观众备受感动:一个共产党员知道自己将要牺牲,给女儿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如果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你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但如果你说出一句话,有人能对上的时候,就证明他是可以信赖的人。这句话便是:“人走了,谁还会记得?”“四万万同胞记得!”而这句话在今天,“人走了,谁还会记得”,得到的回答应该是“十四万万同胞记得”。当下,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以不同的形式纪念曾经从战争中走来的人,他们从战争中走来,但却可能没有看到他们走向胜利,他们有的是有名的牺牲,也有的是无名的牺牲,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应当在我们后人的心中留下一个位置。

我们在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都会看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而今天,我们从文艺中看新中国从人民战争胜利中走来,以这种方式追溯历史,就是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共产党人和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的一个铭记在心的纪念。

(作者:吴玉杰)

【注释】

[1]张笑天:《〈开国大典〉赘语》,《电影艺术》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