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从“红色经典”里“走出去”的英雄形象

一、“十七年”:从“红色经典”里“走出去”的英雄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外译,向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展现新中国形象。1951年,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局创办了英文版杂志《中国文学》,邀请了当时在英国的文学翻译家、著名作家叶君健回国主持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工作,叶君健邀请杨宪益、戴乃迭和沙博理等翻译大家,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中译英文学翻译团队。杂志的主编由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担任,叶君健负责具体工作。创办之初,一年出一本,随着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不断繁荣,外译作品的数量也不断增多,1959年杂志发展成月刊,“文革”期间变成季刊。20世纪80年代,杂志迎来了辉煌时期,受到英语世界读者的极大关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窗口,直到2001年停刊。

“十七年文学”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像《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山乡巨变》《小城春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茫茫的草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山乡巨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茫茫的草原》《新儿女英雄传》,等等。译介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创办的初衷,许多后来被认为是“红色经典”的作品成为译介的重点,像《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都是在该杂志创办的早期得以译载。译介“红色经典”是因为它们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有着发自内心的敬仰和爱戴,涌现出大量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塑造了很多正面人物。经由《中国文学》的译介,那些临危不惧、坚强勇敢的英雄在作品里得以凸显,中国人的英雄形象在域外诞生,农民英雄、解放军英雄、革命女性英雄尤多。(1)农民英雄形象。《红旗谱》中的朱老忠的形象最为典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反映历史传统和现实精神相统一的农民英雄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特征。《新儿女英雄传》中的农民黑老蔡、牛大水是抗日英雄形象。(2)解放军英雄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曲波的《林海雪原》,书中塑造了智勇双全的团参谋长少剑波和只身闯进威虎山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杜鹏程的《长城线上》描述了长城线上的激烈战斗,塑造了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英勇善战的解放军形象。(3)女英雄形象。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描绘了女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塑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冲突中的女性形象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刻画了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贞的江姐的形象。

从我方输出的接受情况来看,《中国文学》在亚非拉国家受到称赞,在欧美却遭遇了批评。亚非拉国家的读者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受到鼓舞,增强了独立斗争的信心,印度共产党文化部门专门给杂志社写信,赞扬刊物刊载中国新文学作品,了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同样的《中国文学》发行至欧美,却引来当地不少读者的抵触,尤其在1960年第九期杂志刊登了一组反美斗争的文章之后,“黄祸论”四起,美国甚至以“蓝蚂蚁”“蚂蚁山”等藐视性词汇妖魔化中国形象,不过美国的不友好并没有阻止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域外,《中国文学》让世界读者,尤其是西方的读者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了现实的中国和中国的文学创作。

在我国向域外输出文学作品的同时,西方也在主动输入,输入的中国当代小说在数量上不是很多,对于译本的选择,有一部分和《中国文学》译载的作品重合,有一些则是通过文学翻译作品打开一个新奇的视角,旨在树立起敌对的形象。英国汉学家詹纳(W.J.F.Jenner)选编的《中国现代小说选》(Modern Chinese Stories,1970),其中收入1949年以后的作品包括《铁木前传》《枫》《霜晨月》《铁笔御史》《穷棒子办社》《两个稻穗头》等。华裔学者许芥昱(Kai-yu Hsu)编选了《中国文学图景:一个作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The Chinese Literary Scene:A Writer’s Visit to the People’s Republic,1975),节译了《青春之歌》《高玉宝》《金光大道》《三千里江山黎明的河边》《在桥梁工地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山乡巨变》《上海的早晨》《红旗谱》《青春之歌》《水滴石穿》《创业史》《三家巷》《野火春风斗古城》,收入了《不能走那条路》《夜归》《扬着灰尘的路上》《一年》《党费》《一把酒壶》《选举》《百合花》《延安人》《伤疤的故事》《新任队长彦三》《套不住的手》《第一课》《你追我赶》《长长的流水》《晚年》等短篇小说。许芥昱的译本向西方世界介绍了新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是收入新中国作家作品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选本,反映了编者试图展现新中国文学整体面貌的意图。

新中国的成立对所有的西方国家尤其美国是巨大的震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主要表现为好奇和敌对;美苏冷战开始,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将中国视为敌对国。好奇和敌对的情绪和姿态表现在译作文本的选择上,译介汇编者想要借助文学作品来窥探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治管理和社会发展状况,汉学家詹纳汇编的《中国现代小说选》中的作品多属于这类,例如《铁木前传》。

《铁木前传》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时代背景,描述了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两个老人和九儿、六儿两个青年在解放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交好与交恶。译介汇编者在作品的选取上,始终不想绕开政治上的主流意识与个人主观情感的冲突,作品中人物不同际遇往往是由政治上的道路分化造成。土改中,黎老东分到了土地,二儿子牺牲在战场上,家里人领到一笔抚恤粮,大儿子在天津做生意,也不时捎来现款,家里的生活条件提高了许多。人一阔就生变,经济地位的改变导致人际关系的改变,黎老东和傅老刚两个老朋友的友情就此完结。另外,译介汇编者想要借助文学作品来观察中国社会中的人。《铁木前传》呈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小说集中描写了一批非主流人物,像黎大傻夫妇、杨卯儿、黎七儿和黎老东等落后分子的形象,消极人物的数量达到七人,而进步人物只有四儿、九儿、傅老刚等五人,消极人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进步人物,而且两类之间的矛盾对立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对立,也包括人生追求的不同。小说里小满的形象可谓呼之欲出,与孙犁塑造的很多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妇女形象存在着强烈的反差,作家通过小满表现出对释放个性、追求自我、特立独行、不服从组织的理解等。西方译者选择性地进行作品输入,“用心”可谓“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