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军旅文学中的多元化士兵形象塑造
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创作形成了新的创作高潮,塑造了众多立体丰富、真实多元的军人形象。如狭路相逢敢于亮剑的李云龙、“另类英雄”梁大牙、充满革命激情性格倔强的石光荣、“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科技新兵卢一涛、果敢的硬汉陆军特战队队长高风冷,以及诙谐幽默的炊事班士兵、“麻辣女兵”汤小米,还有被历史遮蔽的中国远征军战士……丰富了中国当代军旅文学士兵形象画廊。
新世纪之初,一些军旅作家不约而同地聚焦于革命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笔端塑造的另类英雄以鲜活强悍的性格和人格的光芒照亮了苍茫深邃的历史的天空。《亮剑》中的李云龙较早地参加了革命队伍,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担任过红四军主力团团长,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敢打硬仗,不按常规出牌的战将。但他又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粗野、暴躁、霸气,充满了农民式的狡黠。身为八路军独立团团长,他视独立团如自家自留地一般,逢利便争、寸步不让,由于犯错误被下放到被服厂,优先给自己的部队换发新军装;借着帮助楚云飞清理叛徒,占地盘、抢装备。他也是一条有情有义、快意恩仇的好汉,他为给牺牲的警卫员魏和尚报仇,带领独立团攻打已接受整编的土匪队伍,他不经请示悍然攻打日本重兵把守的县城,为的是给陈家峪的死难乡亲报仇。他是一个令敌人胆寒、令领导头疼的接地气的另类英雄。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而亮剑精神也是英雄内涵的应有之意。
《历史的天空》中着力刻画了英雄梁大牙这一形象。梁大牙因在迎亲路上遭到日军轰炸,为了躲避追杀逃到了八路军的根据地,而本想投国民党军的梁大牙,由于貌美心善的女指导员东方闻音的劝说,改变了主意,加入了八路军。刚参加革命的梁大牙自以为是,爱贪小便宜,有了战功更是洋洋自得,跟上级讨价还价,和绿林好汉没什么两样。小说真实地描写梁大牙如何为了博得东方闻音的好感,按照着自己的方式努力改造自己,把自己一身的匪气变成了霸气,不但成为优秀的指挥员、坚定的革命者,还赢得了东方闻音的爱情。作家在充分还原人物形象“人”的各种欲望和缺点,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加以展现,增强了人物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评论家朱向前认为,《历史的天空》在各种历史的偶然背后,显示出了历史的必然,纵向而又曲折地演绎了梁必达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的性格史与心灵史。以真切厚重的军人生命体验的细节和碎片,去填充和修补想象中的历史,使历史中的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都变得更加真实、丰富和耐人寻味。
新世纪的军旅文学还塑造了新军事变革时代中的士兵形象。所谓新军事变革是指:“在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而兴起的,主要表现在武器装备、军事技术、军事理论、编制体制、作战样式等由机械化形态向信息化形态的系统变革上。”[16]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科技战争应运而生,军队对于高精尖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因而知识性的大学生新兵成为军旅作家重点关注的对象。
《深海利剑》塑造了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科技新兵卢一涛。小说描写以卢一涛为代表的“90后”潜艇新兵,第一次登上潜艇时的好奇与茫然无措。作者着重描述了从海事大学误打误撞地进了军营的卢一涛,如何在经历了水下模拟、逃生训练等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后,从晕艇的新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坚强战士。这些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潜艇新兵用血洒海疆的“重剑”精神,捍卫了“听党指挥、生死与共、永不沉没”的誓言。
而以刘猛为代表的青年军旅作家把目光转向另一个陌生的领域——特种部队。刘猛的《狼牙》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真正具有国际意义的军旅小说”。作者描写了中国第一支陆战队的组建历史以及国际参赛、城市暴动突击、香港主权回归、部队的编制调整等重要事件,展现新世纪军人的存在价值、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有《我是特种兵》《特种兵之火凤凰》《陆军特战队》等作品都是塑造这一特殊群体的佳作。
《士兵突击》则塑造了许三多这个父亲眼中的“龟儿子”、连长眼中的“投降兵”、自己眼中“新兵连里最早现行的骡子”如何从一连串的挫败中走出来,摆脱懦弱与愚笨,成为优秀的特种兵、“兵王”。许三多坚信:“人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不抛弃,不放弃!”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执着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
如果说许三多书写的是来自偏僻农村的小人物成长为英雄的历程,那么《麻辣女兵》则描写生活优裕的都市女孩历经坎坷、逐步成长为忠诚果敢的当代军人的青春励志故事。“麻辣”是以汤小米为代表的“90后”新兵们张扬个性的标识。她们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长大,她们见多识广、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从初到军营对于军队只有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必须学会服从而感到不适应,到融入军营生活在磨砺淬炼中锻造了钢铁意志,并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这也充分体现了新世纪军旅文学不同于以往的一个新质即叙写了当下时代“90后”新兵进入军营的成长轨迹。
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之中。”[17]如果我们对于新中国文艺中所塑造的士兵形象进行“查问与审视”,从中不难发现士兵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生着内在的变迁。无论是冲锋陷阵的战斗英雄,还是在和平环境下的普通一兵,他们都传达出时代的情绪,无论作品的基调是昂扬激越的颂歌,还是慷慨沉郁,抑或浅吟低唱,抑或诙谐幽默都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通过对士兵形象的梳理、阐释与反思,寄望于来路。
(作者:姚 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