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与和谐美丽的中国(新世纪至今)
新世纪至今,报告文学的写实性依然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前两个时期相比,新世纪以后的报告文学书写,更加多元化,内容更趋于丰富多样,此时的书写把描写重心从集体价值观的书写转向了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双向强调,科技、生态、社会发展,人的生存状况,在报告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创作题材方面在延续重大题材的同时,有了新的突破,英模题材、航天题材、深化改革题材、救灾题材、时政题材、生态题材等进入报告文学书写的范围。新时期以后生态报告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展现生活现场、科技发展等题材的报告文学,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对题材的容函性。与此同时,多元化的报告文学书写,勾勒出了进入新世纪和谐美丽的新中国的轮廓,而且内容更加贴近于国计民生向时代深处更为深入地掘进。
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呈现出的国家形象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直面社会问题敢于担当的大国形象。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聚焦于重大社会题材、关注社会问题,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加入贸组织”、三峡工程建设、载人航天、嫦娥奔月计划、青藏天路建设、北京奥运举办等题材都被纳入报告文学的写作视野之中。何建明的《国家行动》详细描写了艰苦卓绝的三峡大移民工程,面对这样一个人类伟大的历史迁移,作品有对数百万移民的悲悯,更展现出移民工程开展过程中,中国的担当和笃定,作品描绘出一部震撼心灵的强国史诗,展现出国家国富民强的壮举。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也成为新世纪报告文学关注的重点,如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陈桂棣、春桃合的《中国农民调查》,何建明的《根本利益》,赵瑜、胡世全的《革命百里洲》,胡平的《战争状态》,朱凌的《灰村纪事》,以及魏荣汉、董江爱的《昂贵的选票》,等等。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出现了引发“非虚构”叙事这样现象级的作品,如梁鸿的《梁庄》,作品直面社会问题展开调查,它既是满怀原乡情愫的回乡见闻,也是现代化进程中问题的呈现,萧相风《辞典:南方工业生活》关注了南方打工者格式化的生活,这些文章不仅掀起了中国“非虚构”叙事的热潮,也展现出敢于直面社会进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一心为民的国家形象。
灾难叙事是进入新世纪后,报告文学的又一新特征,这类作品在描述救灾的感人事迹与悲壮的同时,更展现了强大的祖国后盾的形象。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流感、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灾害的发生,对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报告文学面对这些沉重的话题记录下了那些灾害来临时的感人瞬间,如李春雷第一时间赶到玉树,采写了《玉树三题》,徐刚的《国难》、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陈启文的《南方冰雪报告》、李西闽的《幸存者》、何建明的《生命第一》以及朱玉的《天堂上的花朵》、长江的《矿难如麻》、张胜友的《北川重生》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作家·纪实版》开设“中国作家抗疫特辑”,发表了李朝全的《一心赴救无惧生死》、纪红建的《湖南行动》、丁燕的《人间烟火三十天》、王威廉的《严重的时刻》、张红霞的《战“疫”记》以及金艺的《邮轮上的阳光与暗影》等20多部作品。[17]在这一个个抗震救灾的故事背后,是作家对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英雄烈士的讴歌,他们用奉献和无私的付出对抗了灾难带给人的心灵创伤和生命威胁,换来的人间大爱和脉脉温情,而这些伟大楷模的背后正是坚强站立的强大无私的祖国。
科技创新推动了科技强国梦的实现,科技强国形象在新世纪报告文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新世纪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也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科技奇迹,如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铁建设、南水北调等,这些也都成为新世纪报告文学书写的重要题材。如许晨《中国机器人》记写人工智能的开拓,《祖国至上——战略科学家黄大年“飞行记录”》《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报告深海探潜的创新纪录专项装备的研发,徐光荣的《蒋新松传》(2016)记录了机器人在中国的飞速发展的过程,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壮美历史,徐剑的《东方哈达》叙写青藏铁路建设,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对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进行实录。这类题材报告文学,讴歌了科技奇迹的开创者,赞美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除以上几种外,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世纪,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脱贫致富的决心,直接折射出国家倾心为民的伟大创举,同时也体现了新时代对宜居美丽中国的塑造。如对脱贫攻坚的关注,有纪红建的《乡村国是》、劳罕的《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全景式反映了开展脱贫攻坚战斗的全过程,王宏甲、王琰的《庄严的承诺:甘肃脱贫攻坚纪实》,鲁顺民等的《赵家洼——一个村庄的消失与重建》,凌翼的《井冈山的答卷》,讲述了井冈山干部一心为民,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伟大事迹。在这一时期,报告文学还特别关注对生态文明的书写。如李青松的《把自然还给自然》,陈启文的《中华水塔》《穿越共和盆地》,描述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过程,和谷、杨春风的《春归库布齐》着重描写了中国的治沙成就。这些为改善生态环境所作出的努力,让中国变得更加宜居,也令中国人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茅盾曾在《关于“报告文学”》中说:“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18]中国的报告文学与时代发展同步,70年的报告文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同向而行。在这70年里,报告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们通过对社会的关注、对重大历史时刻的描写、对民生的密切关注等表现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发展所取得伟大成就。在报告文学既具有写实性又具有生动性的叙述中,社会主义中国伟岸的形象得到不断的充实和饱满,不论外部世界怎样发展,中国的刚毅和担当永远是报告文学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
(作者:张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