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美术作品中的长子情怀
新中国美术史,就其自身的历史而言,是以视觉形象的方式,理解、认识和表达新中国形象的历史。这意味着,在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美术家们选择题材的指导思想,提炼主题的方式,采用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包括对待艺术传统的态度,都与那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学术话语对中国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12]换言之,新中国时期的美术作品,已经远超图像的物质属性和简单的纪实意义,而是深刻地传达出具有代表主流意义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归根到底,是图像化了的时代精神。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创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此后,一代代先进的美术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感召下,创作出一批批真实反映时代精神,歌颂人民大众,表现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优秀作品。以生动的形象性、融汇的主体性和丰富的审美性为世人留下鲜活永恒的时代印记。其中,大量作品取材自辽宁地区的感人事迹,生动地表现共和国长子情怀。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持续表现出勇于担当、寸土必争、敢于牺牲,不畏时艰、迎难而上、勇于开拓,审时度势、服从大局、甘于奉献,与时俱进、立足时代、传承创新,舍己为公、求真务实、鞠躬尽瘁的长子情怀。
1.勇于担当、寸土必争、敢于牺牲的长子情怀
1948年9月12日,被称为“新中国的奠基之战”的辽沈战役在辽宁境内打响第一枪,辽宁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持和物质保障。在辽宁省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中,由宋惠民、许荣初、高泉、王铁牛、关琦铭、孙浩、李恩潭、杨克山、傅大力等人联合创作的全景油画作品《攻克锦州》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改变国共两军势力的历史转折点,充分体现出辽宁人民勇于担当、寸土必争、敢于牺牲的长子情怀。这幅作品气势恢宏,震撼至极。画长122.24米,高16.1米,在总面积1968平方米的画面中,洋溢着英雄主义斗争精神,散发着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有的战士轻伤不下火线,头部缠绕着绷带奋勇争先;有的战士骑马冲锋,威武雄健而丝毫无畏惧之色;有的战士停步远眺,瞄准敌军重要军事目标,拉环投弹;有的战士一马当先,吹响嘹亮的冲锋号角鼓舞士气,发出总攻的信号。
持续52天的辽沈战役,以中国共产党指挥的人民解放军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取得战争全面胜利而告终。辽沈战役胜利后,党中央于1948年11月3日发的贺电中说: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13]
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战争中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命运奠基,感染了无数文艺创作者,已成为中国宏大场面战争题材作品中极具代表的主题。如宋惠民、陈建军、张鸿伟、李武、王希奇、曹庆棠、付巍巍联合创作的油画作品《辽沈战役·攻克锦州》,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廷渤联合创作的油画作品《攻克锦州》和高泉创作的油画作品《攻克锦州》等都是围绕辽沈战役这一主题创作的。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新中国成立与建设发展的基础,也奠定了辽宁成为“共和国长子”的基石。
除了辽沈战役,在抗美援朝中,也随处可见辽宁人民的长子情怀。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原本是朝鲜内战,随着美帝国主义的野心介入,随即发展成一场侵略北朝鲜,间接威胁中国国土安全的国际性局部战争。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党中央考虑到朝鲜与中国唇亡齿寒的关系,正确决策出兵朝鲜。现收藏于军事博物馆的油画作品《决策出兵》《彭总请缨》生动再现了这一历史性场面。
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根基未稳、百废待兴的辽宁充分发扬“共和国长子”勇于担当、寸土必争、敢于牺牲的长子情怀,责无旁贷地为前线提供物质保障。辽宁地区是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必由之路,1950年9月22日,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军区联合发出命令:“决定在山海关、锦州、大虎山、沈阳等地建立供应站,以保证部队人员、马匹沿途的供给。各有关省市政府应立即进行准备,健全与加强供应站机构,即着手计划筹备粮食、菜蔬、草料、柴火,待部队到时,得以从容供应。”为确保前线公路运输高效供给需要,由东北公路管理总局局长牵头成立公路工程总队赴朝支援,王海潮任第一大队队长。截至1952年3月胜利完成任务归辽,赴朝的一年多以来,修建桥梁185座,涵洞工程180座、汽车掩体576座、修整路面724044米,勘察路线2571公里,他们用血肉之躯和忘我精神打造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除了后勤补给和保障运输外,奔赴前线的队伍中也不乏辽宁人民的身影。侯一民创作的油画作品《跨过鸭绿江》、吴云华创作的油画作品《跨过鸭绿江》反映的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磅礴场面。站在这两幅巨大的油画作品面前,似乎一下就被拉回到1950年那个白雪皑皑、寒气逼人的冬天,耳畔不自觉地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熟悉旋律。在侯一民的油画作品《跨过鸭绿江》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呈“之”字蜿蜒状,摩肩接踵有序过江。仅抗美援朝运动初期的1950年、1951年两年,辽东和辽西两省就有74374人参加了志愿军。参军参战人员共有257268人,占两省总人口的1.32%,占男性劳动力的5.26%。其中,在战争中牺牲13374人。辽宁地区是全国各省区参军、参战、牺牲英烈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不论在辽沈战役中,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时刻不忘长子情怀,以生命和热血捍卫地区安全和领土完整,敢于亮剑、勇于牺牲,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做出长子应有的贡献。
2.不畏时艰、迎难而上、勇于开拓的长子情怀
在经历了包括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在内的十八年硝烟弥漫的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片狼藉、百废待兴,辽宁地区也不例外。辽宁人民不畏时艰、迎难而上、勇于开拓的长子情怀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被人们永远铭记。
辽宁省鞍山市的鞍山钢铁厂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生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余年间,中国50%的钢铁产自鞍钢。古元创作的版画作品《鞍山钢铁厂的修复》表现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辽宁人民面对满目疮痍的状况,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建设一个富强的工业强国,加班加点恢复鞍山钢铁厂生产的盛况。画面生动地描绘出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硕大的炼钢炉高耸入云,一众工人各司其职,有的拿着图纸指挥,有的进行钢管冶焊,有的操控吊车进行吊装。一派恢复生产、生机勃勃的景象。
如果说《鞍山钢铁厂的修复》注重的是对宏大的劳动场面的表现,广廷渤创作的油画作品《钢水·汗水》则将焦点对准劳动主体——工人。他生动地描绘了炼钢厂工人汗流浃背、解衣透凉、举杯畅饮的场面。笔触细腻、人物造型严谨、考究。画面主体是一位正襟危坐、眼神坚定的工长,他身前的勺子巧妙地暗示出他的工长身份。眉宇间传递出沉浸在劳动中的肃穆之情,炽热炉火的光辉映衬在他的脸上,在炉火的高温和高强度劳动的双重作用下,汗水浸透衣衫,顺着工长的额头、两肩、胸前流淌而下,这些汗水在光照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不仅强化了人物的刚毅性格和拼搏精神,更体现出辽宁人民在那个火热的时代,不畏时艰、迎难而上、勇于开拓的品质。
吴云华创作的油画作品《乌金滚滚》表现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工业恢复生产的恢宏场面。笔法灵动,色彩沉稳,巧妙安排布置画面,下井的工人与传送带上的“乌金”形成巧妙的呼应。工人因长期劳动而健硕异常的身体,体现出一种劳动人民朴实、健康的美感。他们黝黑的脸上难掩笑容,自信而阳光,朴实的微笑源自他们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建设而贡献力量的满足感。
1953年,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周恩来、陈云等同志主持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史称“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积极推进苏联为帮扶我国工业建设而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旨在恢复生产,大力发展重工业重点项目,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主动请缨,承担国家156项重点项目中的24项。踏实奋进的辽宁人民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缺乏技术,自主研发,缺乏物资,独自筹措,缺乏设备,独立组建。辽宁人民时刻不忘长子情怀,发扬百折不屈、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创造出无数个前所未有的成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的伟大跨越。在长子情怀的激励下,直至“一五”计划完成时,辽宁已经基本建成包括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国防军事工业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初步实现工业的自足,为新中国的工业迅速恢复生产和繁荣富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3.审时度势、立足时代、传承创新的长子情怀
随着中苏关系的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逐渐展开的攻势,苏、美两国的军事力量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的70%重工业区域。倘若燃起战火,我国的军事重工业被摧毁,后果将不堪设想。基于以上考虑,毛泽东主席在1964年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即三线建设。
徐灏创作的系列油画《三线建设》,就是对三线建设中抛洒热血、汗水的三线人的礼赞与追忆。他用深沉、冷静的笔触绘制出如《基地指挥部职工宿舍》《基地指挥部通讯中心大楼》等在当年气势恢宏又代表奋斗、奉献的集体记忆的建筑,试图提醒人们不要忘却所有为三线建设付出青春韶华的三线人。这其中就包括无私奉献的辽宁人民,他们的风貌如那个年代贴满大街小巷的口号一样,“钢铁般的意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充分体现出审时度势、立足时代、传承创新的长子情怀。
三线建设是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地处东北的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在当时,拥有实力雄厚的重工业,服从国家发展建设大局,主动请缨,承担了艰巨而繁重的支援三线建设任务。在1950年至1989年期间,仅辽宁沈阳一地就有48个企业参与援建,先后派出23304人,其中包括厂级干部、中层干部和技术工人、代培人员13221人,受援省市自治区29个,受建市县121个,受建企业526个。沈阳国营四一〇厂(今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国家“三包一保”(即包建、包迁、包投产,保证老厂增产)的要求,于1965年至1969年间为贵州和汉中地区的三线建设输送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和设备,为加速三线建设贡献了力量。[14]
如今,对于多数人而言,三线建设已成为一个略显陌生的名词,三线的一些老厂区已经没落不堪,甚至不复存在,但所有三线奋斗者,特别是支援三线建设的辽宁人的奋斗、奉献应当被永远铭记。
4.与时俱进、立足时代、传承创新的长子情怀
在开拓创新方面,辽宁的“共和国长子”之名名副其实,太多个全国“第一”在辽宁诞生,如:1956年7月19日,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国营112厂(今沈阳飞机制造厂)成功升空;1958年11月27日,新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在大连造船厂成功下水;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先后创造了300多项“共和国第一”。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辽宁人们更是积极投身时代大潮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开启了老工业基地的二次腾飞。
郑梵创作的油画作品《辽宁号》表现了辽宁号航空母舰庄严威武,力震四方的航行场面。辽宁号在汹涌的波涛中沉稳前行,自主研发的歼-15舰载机在宽阔的甲板上阵列排开,前端的黄色战斗机正一跃升空,这一跃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的历史跨越。勇于开拓创新的辽宁人,时刻铭记与时俱进、立足时代、传承创新的长子情怀。伴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入列,在长子情怀激励下的辽宁人民助力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百年航母强军梦。向世界宣告中国正式进入航母时代,实现了“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目标。同时,以辽宁舰为契机,为我国培养出一批航海领域的种子人才,使海军拥有了航母思维,为中国海军的发展积攒了力量和经验。最后,辽宁舰开启了中国航母研发的新格局,完善了我国建造完整的航母舰队的能力,后续成功研发的姊妹舰艇——山东舰,就是以辽宁舰为蓝本进行的升级研发。辽宁舰的成功研发,不仅彰显了我国科技研发的力量,更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国人自信心。
迄今,开拓创新依旧是长子情怀中的重要组成。除了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辽宁号之外,还有新松机器人、盾构机等一大批大国之重器在辽宁诞生,每一个意义重大的研发问世,都凝结着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长子情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辽宁人民秉承着与时俱进、立足时代、传承创新的长子情怀,依旧走在创新发展的路上。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R0110重型燃气轮机、30万吨原油轮、万箱级集装箱船、i5智能机床、AP1000级CAP核主泵、特高压发电机升压变压器、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盾构机、汽车柔性装配生产线、水下机器人、12英寸集成电路PECVD薄膜设备、凸点封装单片湿法刻蚀设备等。[15]横跨传统、现代,直抵天上、地下,这些大国重器无一不凝结着辽宁人民的勤劳与汗水,续写着共和国长子情怀,不愧“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为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经济进步贡献了长子力量。
5.舍己为公、求真务实、鞠躬尽瘁的长子情怀
共和国长子情怀还体现在一辈辈前赴后继的劳动英模身上,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无私奉献,是作为长子为国家担担分忧的责任,更是长兄如父的表率力量。2020年5月,全国最大劳模主题油画展《大国工匠》在辽宁沈阳展出,由鲁迅美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历时三年完成,本展览共展出辽宁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9位劳动模范肖像。他们舍己为公、求真务实、鞠躬尽瘁的长子情怀激励了几辈人。这其中有太多被人们熟知的名字,“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当代雷锋”郭明义等。此外,展出的大型油画作品《大国工匠》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工业主题油画作品,画面中百位劳模并肩携手徐徐走来,姿态各异,神采飞扬。将跨越时间、空间的劳模并置在画面之中,努力唤起人们对辽宁劳模身上所表现出的舍己为公、求真务实、鞠躬尽瘁的长子情怀的感怀。
由于辽宁地区是我国重工业最为密集的地区,辽宁工人阶级在劳动中表现出的集体使命感、责任感是无私忘我的、无以复加的。他们以厂为家,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一大批影响时代、楷模后世的劳模典范,除了上面介绍的几位之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鞠躬尽瘁的航天工程师罗阳等。这些劳动典范薪火相传,共同延续着长子情怀。
著名画家路坦、王盛烈、宋惠民等都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孟泰为主题创作过孟泰的肖像作品。除了劳动模范的肖像被反复表现之外,“孟泰仓库”在当时也引起不小的震动。张峻明以“孟泰仓库”为题材创作了油画作品《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老英雄:孟泰》,张峻明被“孟泰仓库”这个特殊的工业场域所吸引,他将“孟泰仓库”作为他的画面背景,把人物都安排在仓库的高炉前。他没有刻意采用“红光亮”的创作手段去打造崇高感,而是采用日常的、第三人称的临场视角表现出孟泰所在的那个火热年代人们的奋斗热情。通过艺术真实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提炼。作者不突出劳动英模孟泰个人的英雄主义光环,而是要表现那个人人奉献、处处无私共筑新中国未来的拼搏时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孟泰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他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长子情怀。
如果说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子情怀的缩影,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航空工程师罗阳则是长子情怀在当代的体现。张峻明创作的《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是对为国捐躯、牺牲在军事科研一线的罗阳的最佳祭奠。《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描绘的是工程师罗阳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指导工作的日常场面,作者力求在塑造出能够唤起观者共鸣的“熟悉陌生感”和临场感,让我们仿佛置身现场,融入“辽宁号”航母舰载机的研发设计工作中。血红的残阳笼罩着天际,映红了工程师和工作人员的脸颊,像他们炽热、赤诚的心一般。作为带领中国航空工业迈上新台阶的中航工业沈飞集团发展的总工程师。罗阳夙兴夜寐,务实创新,始终秉持“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不断创造出一个个举世瞩目的航空奇迹,为我国航空工业和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以军事发展为毕生奋斗的目标,鞠躬尽瘁,将生命的全部都奉献在了工作岗位之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时间中,依旧披肝沥胆,劳心劳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生命诠释了长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