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农”改革与生态治理看国家形象

三、从“三农”改革与生态治理看国家形象

农为国本,本固国宁。70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焕发出勃勃生机,谱写出万众瞩目的奇迹。新中国70年,我国农业的“三农”改革,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成果和改革全貌,描绘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布局和壮丽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策也极大地激励农业朝向生态化发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得到重大发展,高科技支撑下的农业走入现代化进程,农业社会变革、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直接道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未来国家建设、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王小飞的《绿水青山好家园》、陈福彬的《绿水青山粮满仓》(图6)、徐彬和赵建军的《绿水青山还复来》、许俊的《绿水青山好图画》等均表现出在新中国生态治理思想下成效卓著的绿水青山图景。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45],王向峰先生在《手稿的美学解读》一书中这样诠释马克思的观点:“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同自身的关系,人同自身的关系也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如人要呼吸,自然界提供氧气才能呼吸、生存。如果人损害自然使之失衡,人自身也将失衡。乱砍滥伐,使自然界不能呼吸,同时人也就不能正常呼吸。因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是人同自身的一种最基本的现实关系。”[4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指出了未来的发展之路,更是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的伟大智慧。

图6 《绿水青山粮满仓》(陈福彬)

朱戊扬的《当代神农袁隆平》(图7)描绘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四幅肖像。几十年来,袁隆平以“一己之力”依靠杂交水稻的突出成就让新中国仅用地球百分之九的土地养育了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袁隆平的宝贵精神是我国新时代知识分子不畏艰辛、攻坚克难、永攀高峰、追求真理的直接写照。

图7 《当代神农袁隆平》(朱戊扬)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真实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如果说罗中立笔下淳朴憨厚、历经沧桑的《父亲》是20世纪初期贫苦农民的象征,那么陈永金的《小隐于市》、陈昌远的《又是丰收好时节》、陈惠斌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戴静怡的《甜蜜的礼物》、董斌的《崮下今是好良田》、董新杰的《好日子》(图8)、董学深的《田间趣闻》则展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风貌。国家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自然风貌与人文面貌,先后建设了“村村通”工程,取消农业税,发放种田补贴,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施行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生活品质、精神风貌是得到质的跨越与提升。

图8 《好日子》(董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