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事业与国家同步发展

新中国电影事业与国家同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电影逐渐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媒介文化研究的视角看,人们通常将电影作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类型,同时又与报纸、广播、电视相区别。有学者将电影称之为“大众叙事媒介”,而将报纸、广播、电视称之为“大众新闻媒介”,这种划分所关注的是不同媒介在社会文化功能上的差异。在大众媒介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更多地利用了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信息传递方面的社会功能,将其看作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反映;而电影与生俱来的“艺术创造”特质,使其在传递精神内容、表达主观意识方面有了更广泛的可能性。它是一种“借助发达的现代通信技术,以虚构的叙事形态出现,并希望唤起某种预期理念的大众媒介”。“以叙事性、虚构性带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内涵,区别于注重真实性、时效性的新闻媒体;而且也是一种叙事艺术,又因现代媒介技术的复制力量而区别于小说等传统叙事媒介。”[1]

在媒介转型和媒体融合的社会背景下,电影所擅长的“影像”轻而易举地将文字、声音、图画等符号元素有机结合,符号的丰富性转化为巨大的动能,极大地强化了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使其成为最“生动”的大众传播符号体系,更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建构。“电影等大众叙事性媒介在表达国家政治的超越精神、实现世俗政治的‘再魅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它从人类存在的可能性进行自我观照,运用现实素材、搭建形象空间表达超越的神圣价值,并因其理解的普遍性而具有共享性,远比传播现实信息的非叙事性媒介有效得多。”[2]由此,中国电影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场域,中国深厚的历史积淀、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的现实场景、恢宏的时代画卷在电影文化建构中得以彰显,并通过文化镜像传播且重构。“同时,在跨文化传播场域中,他者视角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在异国电影得以呈现,并逐步强化。电影在自我与他者的交构中对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加以想象和建构,日趋丰满成熟,最终凝练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中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