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情怀的诗性赞歌:辽宁工业题材诗歌中的长子形象

长子情怀的诗性赞歌:辽宁工业题材诗歌中的长子形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使得工业题材诗歌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旧中国的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发自工人心声的工业诗歌往往以歌谣形式出现,能流传下来的很少。真正意义上大规模的工业诗歌创作则开始于1949年以后,可以说中国工业诗歌是在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推动下产生的,具有抒写大工业火热生活,反映社会面貌和人民心声的特点,呈现出浓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无私无畏的主人翁精神。[12]辽宁是中国重工业起步最早的省份,第一炉钢水、第一枚国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航母……一千多个“新中国第一”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新中国工业摇篮”“共和国长子”当之无愧;同时这里也是工业题材诗歌创作的重镇。这里不仅有诗人们在工业热潮感召下写出的壮美诗篇,如郭小川深入煤都抚顺、钢都鞍山创作的《两都赋》,更有工人诗人们,如刘镇、晓凡、田力、张笃德等创作的无数感人诗行。这些诗歌以澎湃的情感、饱满的热情诠释出“共和国长子”的鲜活形象:深沉的情感、坚韧的意志、奉献的精神、坚定的信念,以及担当的情怀。这些形象挺立在辽宁大地上,也铸就了独特的辽宁精神。

辽宁地处关外,不是中原文化的直接承继地,对江南风情也是隔膜的。虽然辽宁诗人也与关内各省诗人一样览古怀思,驰骋诗情,但最能激发诗人们心底情怀的还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这个地域中的人们,辽宁工业诗歌就长在这样一片乡土上。粗狂的原野、翻腾的麦浪、乌黑的煤炭、滚滚的原油、呼啸的机车、喧嚣的马达,所有这些激荡着诗人的胸怀,鼓动着诗人的诗情,创造出辽宁这片工业热土上特有的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