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身份的转变与土地政策
2025年08月10日
一、农民身份的转变与土地政策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的身份从雇农、佃农甚至农奴转变为自耕农,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要求把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作为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形式同步进行。农民的身份随着加入合作社,由自耕农变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生产、合作经营。赵树理的《三里湾》是第一部描写合作化运动的作品,柳青的《创业史》刻画了农民新人梁生宝,浩然《艳阳天》中党支部书记萧长春引导东山坞的村民们团结一心、发展生产。新人形象多为党在农村的基层干部。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生动地表现了陈奂生借着改革的春风从“漏斗户”主变为种田大户的奋斗历程。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则经历了更复杂、更曲折的成长过程。高加林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次辗转,遗留下的未解决的道路选择问题终于在《平凡的世界》中解决了。改革开放后七八十年代农民形象多为依靠个人奋斗努力致富的农业个体户和进入城市另辟蹊径的年轻人。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其中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关仁山的《麦河》以冀东平原的麦河流域农村为背景,描写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施行后,回乡进行土地流转的企业家曹双羊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新世纪以来,农民形象中农民企业家开始成为典型,他们从城市回到农村创业反哺,反映着时代和农村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