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与信念:工业复兴大潮中的急先锋
辽宁工业的“长子”形象是在经历了经济停滞与倒退,在经济复苏与工业复兴的大潮中日益清晰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是传统工业发展的黄金年代,改革开放,经济振兴,工厂像一台台发动机,推助起一个个生产热潮。辽宁工业顺势发展,进入辉煌时期。
“早晨七八点钟,奔向工厂的路像一条大河,河床比马路宽,一股股势不可挡的潮水,在厂门前束了一下腰,然后迅速分解成支流,直到冲击每一个车间、厂房、机台、工作岗位。工厂的叶轮转动起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钢铁和钢铁碰撞的声音,齿轮和齿轮厮咬的声音,电流奔跑的声音,水咆哮的声音,风鼓噪的声音,天车上流淌下来的电铃声音,汽笛冲刺加力的声音……晚五点钟,下班的工人像退潮的海水,叮铃叮铃的自行车铃声和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能听出工人们劳累一天后的轻松与喜悦。流星的步伐、一闪而过的身影,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节奏和气息。”这是抚顺工人出身的作家张笃德在《我和我的工厂》中所描绘的上班和下班时分的工厂,熟悉工厂的人会一眼认出这是80年代的工厂。在《节日的工厂》中他写道:“工厂的每一刻都轰轰烈烈∕工作的每一天都紧张地热血奔涌∕无论白天激情似火∕还是夜晚灯火通明∕劳动,击响生命澎湃的鼓点∕每一瞬间都是热爱生活的生动造型∕工厂在节日里寂静∕我们的时代在节日里更加火红”诗人从工厂在节日里的“静”反照工厂日常运转中如节日般的轰鸣与沸腾,就如同处身这个时代中的红火的生活,这是繁荣的大工业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生活。
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创业,这时中国工业已成规模,几万人的大厂绝不稀奇,厂内医院、幼儿园、学校、浴池、俱乐部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小社会。80年代,国家从“文革”中恢复生机,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辽宁工业进入强劲发展时期,工业规模空前壮大,工人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这是让辽宁工业人最自豪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工业诗歌写出的就是这种自豪感与使命感。“轧出一条钢轨九十丈啊,连着南方和北方,煤在钢上流,油在钢上淌,那金黄金黄的麦粒儿,正在钢上跳脚唱……啊,祖国的江山千万里,哪处没有鞍钢的钢?”(王荆岩《鞍钢赞歌》)
工厂给人希望,工业创造未来是这一时期工业诗歌集中传达的内涵。沈阳铁西诗人张瑞的《通往工厂的路》表现了这种热情的工厂情怀:“我爱脚下的路啊∕它延伸了我壮阔的理想舒展着奋进的信念∕在这条路上∕我追回了滑落的眷恋∕找到了属于我的支点∕早走晚归∕酷暑严寒∕厌倦吗∕似曾有过∕然而不可推卸的责任感∕鼓满了我执着的力的风帆”。把上班之路和人生之路链接起来,让人在每时每刻中找到意义,这正是80年代中国工业,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带给人的感受,它让人充实、振奋,提升人的幸福感受。
这是一个因工业而自豪的时代,也是一个因工业而自信的时代:“酣睡镀亮了锈蚀的工件∕也饱涨了我滞沌的向往∕莫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车工∕在时代的史册上∕我以我的存在∕雕塑下一句句立体的诗行”(张瑞《机台旁的遐想》)普通的劳动者已经看到自己工作的历史性意义与价值,以工业生产创造更好未来的工业意识全面觉醒,工业兴国、工业造福人民,成为这一时期工人建设者的坚定信念,这也是辽宁工业诗歌最动人的乐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