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民百姓到英雄人物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国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这里面有的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比如毛岸英、邱少云、黄继光;有和自然做斗争不顾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了生命,比如雷锋、王进喜;有的为人类科学进步贡献自己一生,如王选、罗阳、钱学森。有的为国争光如体育健儿容国团、刘翔……
王进喜,1923年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950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60年作为“玉门闯将”带领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4月29日发生了井喷,王进喜带头跳进水泥浆,用身体搅拌,最终制服了井喷。这个场面被照相机记录下来广为流传,赢得了“铁人”称号。1964年1月25日,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国内主要媒体记者纷纷去大庆采访。不久《中国画报》刊登王进喜头戴狗皮帽在钻井平台的照片(后来因据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照片泄密案”反复被人们提起)。1966年第二期《中国摄影》刊登了侯波、高帆等人拍摄的王进喜及大庆的照片,各地因为掀起“工业学大庆”的高潮,纷纷转载并举办王进喜及大庆照片展,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王进喜因为他的感人事迹2000年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雷锋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他1940年出生于长沙,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因公殉职。年仅22岁。因在部队中表现出色及平时的无私奉献精神,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后来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江泽民、李鹏、习近平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以他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被写进教科书、在军队、学校、工厂广泛宣传,雷锋的照片一印再印,出现在各种杂志、画册、封面或插图中。
焦裕禄是兰考县委书记,带领群众治理三害:内涝、风沙、盐碱,其“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为“焦裕禄精神”,毛主席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号召,1966年3月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摄影展览”,他的事迹曾多次以画册、挂图等形式展出宣传。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42]。正是这些英雄人物,构筑成中华民族的脊梁。因其典型事迹成为人们歌颂、学习、崇拜的对象,歌颂、学习、崇拜离不开媒体宣传,其中摄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大众传播以报纸、杂志(当时广播很普遍,但是不能传播人物影像)为主,还是现在的电脑、手机,图片对人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其直观、具象,让人们很快捷地了解相关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像又成为纪录英雄人物的重要档案,瞬间的记录变成永久的定格。作为“文革”时也没有停刊的四种刊物之一的《人民画报》(另三种分别是《红旗》《解放军报》《人民日报》),1956开始用十六种文字刊印,在国内外影响非常大。1966年第4期封面人物是铁人王进喜,1989年11月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2003年11月刊登了航天英雄杨立伟、2004年9月刊登了百米冠军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