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文学中的农民形象
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新中国文艺发展方向的基石,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国文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收获了丰富的艺术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文学画廊中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时代风貌、中国精神的当属农民形象。从梁生宝(柳青《创业史》)、萧长春(浩然《艳阳天》)到陈奂生(高晓声“陈奂生系列”)、高加林(路遥《人生》)、孙少平(路遥《平凡的世界》),以及新世纪的曹双羊(关仁山《麦河》),这些人物莫不与时代的变迁、农村政策的调整息息相关。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民形象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缺点茁壮成长的心灵史,探索那些不畏艰难险阻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新人背后的国家形象和精神导师。此外,也可对当下农村题材现实主义作品给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