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后贫穷到富裕富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经过70年的建设,人民生活富裕,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经历几代人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最后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人以相机为工具为每个成就做着忠实的记录。1957年12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从当时的作品分类看(工业、农业、部队、生活、风景、人像,动物与静物、海外部分,其中海外部分不分类)基本反映了我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1958年,中国摄影学会在十三陵工地及北京颐和园大戏台、颐乐殿举办“十三陵工地摄影展览”。这实际上是对十三陵水库工程的一次汇报和总结。在今天看来,修建那样一个水库并不算什么,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不到十年,经济尚未全面恢复,工业非常薄弱的情况,这已经是国家的一个大事。现在十三陵水库已经是集防洪、水利发电、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及教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北京市和昌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1]1958年中国摄影第二期《关于这一期》写道:“在这一期中,‘第一汽车厂的早晨’‘天堑变通途’‘下水之前’‘改建炼铁炉’等作品都是反映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好作品。这些照片的作者满怀热情地歌颂了我们的长江大桥、我们的第一汽车厂、大连造船厂和我们的鞍钢。”这以后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一些曲折阶段,但科技方面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还是被一一记录着,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子弹爆炸、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通车、1980年5月18日中国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1984年我国第一条高原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交付使用等。
成昆铁路北起成都,南到昆明,全长1096公里,沿线三分之二在崇山峻岭,地质状况极其复杂,是“在青藏铁路前中国铁路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1953年立项,1958年开始施工。经历过中苏专家线路争议,又经历过1959年经济下滑导致的停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历时12年终于在1970年7月1日通车,它的建成通车对改善西南地区交通状况、开发西部资源、繁荣地方经济、巩固国防都具有战略意义,甚至在当时被提升到“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被联合国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通车之日,各地举行通车典礼,沿途欢呼雀跃,通车一系列照片瞬间传遍大江南北,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典礼现场和列车通过第一长隧道沙木拉打的照片。1974年中国将140人用8颗象牙制作的纪念成昆铁路开通、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艺术品《象牙上的铁路》送给了联合国,这件艺术品的照片也刊登在1974年11月《人民画报》封面上。
社会主义建设和科技方面成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过程,涉及诸多的领域,不是一两张照片能描述的。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发现,虽然路很艰难,但是我们的成就是巨大的。从追赶到超越,从被国际社会忽视到今天的仰视,国家形象逐渐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