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割裂与蜕变
一部优秀的工业题材电视剧应该既能表现浩荡壮阔的工业图景,又能直面存在的现实困境。
编剧高满堂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那一代人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享受着新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也体验着新中国成长历程中的艰难与困惑。拥有着那个时代人朴素情感的他曾经说过:“编剧一定要站在民众之肩,关心他们,与他们沟通、交朋友。情感的表达必须是朴素的,表现视角不是俯视而是亲切地接近观众的。”对于老工业基地在特殊历史变革中的现实困境,辽宁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者们没有回避、躲藏,他们直面这片黑土地上壮士断腕、割裂自我的痛苦,用细腻的笔触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的历史篇章。
以沈阳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远大集团、特变电工集团等多家企业为创作原型,由商国华、牛伯成编剧,沈好放导演的大型现实工业题材电视剧《大路上》用昂扬的斗志告诉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何政军饰演的主人公,铁西区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厂长徐光汉用坚定有力的行动证明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片“有过咱们的爱情,有过咱们的奉献,有多少值得我们记得的地方”书写了老工业基地改革的疮疤,也记录了转型之后的企业如何在新时代完成凤凰涅槃的过程。这部打着“中国工业的淬火擢升、共和国长子的凤凰涅槃”的中国现实主义工业题材电视剧的扛鼎之作艺术化地呈现了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之路。讨论了关于生存、使命、尊严与情怀等多个问题,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形象。当镜头带领观众再次走进厂区,回望那段铿锵有力的岁月,观众仿佛与生产线上的工人们一同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蜕变,这是一次壮美人生的体验,是浴火中的涅槃重生,更体现出了一代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荣光和使命。
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有些企业面临过亏损、倒闭,很多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工人不得不面对人生的重新选择。当然,也有些企业通过重新定位、灵活转型扭亏为盈,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重振雄风。无论是哪种结果,在这一浪潮中他们都饱受内心煎熬,强大的意志力和共和国长子精神是支撑他们的内在动力。不等不靠,负重前行、一往无前是走出这一困境,完成华丽转身的企业的共性。这期间,辽宁的产业工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很多家庭刹那间失去了原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他们在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当然也有些工人甚至企业的领导者沉沦、抱怨,对现实困境束手无策,消极应对,而后丧失了再一次转型的勇气。但凡经历过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般的痛苦淬炼后,浴火重生的产业工人们对事业和生活都报以更大的热情。这些直面现实困境仍坚守梦想、艰苦奋斗的故事是电视剧创作者灵感的源泉,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为辽宁工业题材电视剧宝贵的创作素材。
作为曾经在沈阳铁西区工作过的著名影视评论家,李准在电视剧《大路上》的北京专题研讨会上说:“电视剧创作要敢于拷问现实、拷问人性。现在有些电视剧喜欢避重就轻,把能够发人深省的细节轻易绕过去,这种剧给观众的感觉是轻飘飘的、不真实的。”[2]结合《大路上》的剧情,李准说:“《大路上》把国企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亮点都真实反映出来了,令人信服。它没有回避改革的阵痛和矛盾,故事从改革最艰难的时间点开始说起,再现了一家大型国企的重新起飞。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展示国企调整、改造、振兴全过程的工业题材剧,可以说,《大路上》弥补了这个空白。”
国企改革的阵痛正是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褪去曾经的光环,找寻新时代新角色的一次真实写照。只有充分了解时代特征,真正意义上地完成自我角色的认知,辽宁才能确认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转型之路。只有扔掉包袱,轻装上阵,突破过去的自己,不断挑战更新的技术,提高自身产品质量,重研发,搞创新,向更高端的、更前沿的技术目标努力,才能重新踏上共和国长子的骄傲征程,才能完成自我重塑,完成凤凰涅槃的华美转身。《大路上》主人公徐光汉以及剧中的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们,他们为了改革大局放弃个人利益,不计个人得失,讲奉献,肯牺牲,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自强不息的共和国长子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