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电影初放光彩与共产党人形象的树立

一、人民电影初放光彩与共产党人形象的树立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电影事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1946年7月,延安电影制片厂成立;1947年,以该厂骨干人员为核心成立的西北电影工学队奔赴东北解放区,全部参加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中。1948年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了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影片首次塑造了解放军党员干部和普通战士的银幕形象。1949年5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故事片《桥》,这部作品被史学家认为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4月,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同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电影故事片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1949年5月,上海解放;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至此,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大电影创作生产基地,并很快拍摄出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片,成为新中国人民电影的奠基之作。

从1949年到1950年,三大电影创作生产基地克服困难,相继拍摄完成了29部题材各异、内容丰富的故事片。“这些影片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对电影创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它们以朴素明快的电影技巧和艺术风格,在银幕上塑造了一批新颖生动的、以工农兵为主体(其中不少是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并由此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程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满足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城市市民观众)迫切了解革命斗争生活的愿望,并在他们眼前展现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充分显示了新中国电影崭新的美学风貌和独特的艺术品格。”[4]

为了及时检阅新中国人民电影的成就,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和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总公司于1951年3月在全国20个城市举办了“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集中展示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生产的26部影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这次公映展览题词“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由此,国产影片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确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新中国电影也自此走上了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的道路。而各种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工农兵中优秀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则成为各类故事片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5]

很显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电影事业承担了一种重要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那就是要着重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程,着重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要反映人民群众在“新”“旧”两个中国、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命运遭遇和生活境遇,全力塑造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优秀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此后,在新中国电影发展70年的历程中,尽管出现了高低起伏、曲折坎坷,但是表现优秀共产党人的生活、斗争、奉献和崇高精神,始终是中国电影创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千千万万的电影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创造了无数的银幕经典;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亿万国人,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威信,有效地传播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观,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