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辽宁精神视域下话剧中的“共和国长子”形象

新时代辽宁精神视域下话剧中的“共和国长子”形象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即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在这个令人自豪的称谓背后,不但有动人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更蕴含着绵延至今的精神力量。2018年,辽宁省委正式发布了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在这16字表述语中,“长子情怀”被列在第一位,是逻辑起点,“忠诚担当”是核心要求,“创新实干”是实践要求,“奋斗自强”是实践特征与目标方向。新时代辽宁精神正是对“共和国长子”形象的集中归纳,十六字、四个要点各有侧重,又协调一致,从不同层面诠释了“共和国长子”形象的内涵。

话剧艺术是对我们伟大时代和历史变迁的真实记录和审美呈现。关注现实的当代辽宁话剧史,也是作为审美表达重点的“共和国长子”形象的塑造史。1956年,进京参加过“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的话剧《前进再前进》塑造了兵工厂工人形象;1975年《为革命修路》塑造了铁路工人形象;1979年,被视为改革开放的春天里的“报春花”的话剧《报春花》塑造了纺织工人形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辽宁话剧真正繁荣起来,其凸显的“共和国长子”形象也逐渐从模糊走向立体。1997年,话剧《父亲》,形象反映了辽宁大型国有企业转型期普通工人的心路历程,塑造出老工业基地工人阶级坚忍不拔、为国分忧的高贵形象和精神品质;2007年,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李宝群编剧、查明哲导演),真实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战,工人阶级在经受失业下岗的巨大考验中彰显出的人性光辉。此外,辽宁还出现众多载誉全国的话剧作品,如《工匠世家》《国徽》《黑石岭的日子》《干字碑》《鸣岐书记》《开炉》等,总体来看,话剧中的工人形象、农民形象和共产党员形象,既是当代辽宁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承担了对“共和国长子”形象的塑造。

这些话剧作品产生于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沈阳话剧团、鞍山艺术剧院等为代表的话剧团体,以黑纪文、李宝群等为代表的剧作家团体,以宋国锋、姚居德等为代表的演员团体。这些作品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展现了辽宁人民在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创造辉煌,也曾面对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国企改革、民生保障等重重困难,尤其凸显不同阶段辽宁人民展现出的自强不息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以杨师傅、秦大咧咧、孟泰、郭明义、刘老黑、毛丰美等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形象,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已形成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即带领辽宁人不等不靠、负重前行,最终凝结为长子情怀;改革者们在重压下展现出舍我其谁、牺牲奉献的英勇气概,此为忠诚担当;他们敢为人先、勤劳务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此为创新实干;他们不甘落后、拼搏进取,此为奋斗自强。

总之,辽宁话剧塑造出胸怀大局、甘于奉献的“共和国长子”形象,既体现出辽宁精神的薪火相传,更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作品是辽宁人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