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领航人与“大国工匠”
进入新世纪,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有了极大的发展,题材表现相较于以往有了新的转向和变化,着重展现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转型,凸显了辽宁由重工业向高新科技产业的转化。同时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重点关注了一批“盛京大工匠”,他们的高超技艺承担起打造机器人、辽宁舰等国之重器的重任,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全新风貌。
首先,报告文学题材的扩大,是新世纪辽宁工业报告文学的一大特色。前两个时期的工业报告文学着重关注常规理解的工厂工人形象,其中如纺织厂、汽车制造厂、钢铁厂的工人形象等。到了新世纪,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传统理解中的工厂发生了变化,辽宁新兴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鼓风机、盾构机、机器人、船舶制造等行业和新兴科技业的发展促使报告文学作者也将关注的视点移向了新兴的工业领域,其中如黄瑞的《大盐滩》,将关注点聚焦于大连盐化集团,不仅构述了大连盐业发展的历程,更展现了盐与人类生命存在之间的历史关系。再如孙学丽(笔名鹤蜚)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具有工业发展的史诗特性,集中描写了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大机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变革的缩影,更是老工业振兴梦的凝聚。刘国强的长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新歌》全景式描绘了中国钾肥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曲折经历,讲述了李守江和他的团队在罗布泊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显然,在题材开拓上,刘国强将罗布泊与中国钾肥事业相联系,通过实地考察谱写了新工业路上的时代赞歌。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徐光荣集中数十年精力创作的蒋新松和机器人系列,充分展现了辽宁机器人事业的发展路径,展现了新工业征程路上的科技领航人形象。从1983年开始,徐光荣先后发表了以蒋新松为采访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如《魂系人工智能王国——蒋新松传》《科技帅才蒋新松》《魂系机器人》《心向大海》等,他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研究的开拓者形象,蒋新松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与水下机器人的事迹也因此得到充分的展现。2016年长篇传记文学《蒋新松传》出版,全书不仅对蒋新松的生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跟踪式报道,而且凭借文学叙述方式,复原了一代科技帅才的心灵成长轨迹。蒋新松为祖国与科学进行的永不休止的探索,处于逆境中他迎难而上,在困境之中他敢于担承,他拼搏奉献又富于战略眼光的将帅风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成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开创者。徐光荣的描写不仅让科技伟人的故事变得生动,而且饱满充沛。而《新工业革命的领跑者——曲道奎与新松机器人》一文描写了机器人事业的新一代传承人曲道奎,他作为机器人事业的传承人,带领团队,继承蒋新松遗志,在新世纪又为中国机器人事业写下了光辉的新篇章。对蒋新松、曲道奎的描写不仅预示了新的历史时期辽宁高新科技的新发展,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历史发展阶段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中关于新兴科技行业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叙述视点,丰富着报告文学的发展并使其继续大放异彩。
再次,展示“大国工匠”形象也是新世纪以来辽宁工业题材报告文学的重点内容。刘国强的《搏冰我当先——国网辽宁电力有限公司“11·7”擒冰大决战实录》将视角聚焦2015年11月辽宁遭受的雨雪冰冻灾害对电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难,辽宁电力人不畏艰难,冒着生命危险与风雪严寒相搏斗,终于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打赢了一场与自然搏斗的漂亮仗。整部作品塑造了“辽电铁军”群像,他们是电力行业的精英,他们刚毅果敢,技能超群,正是在“辽电铁军”的不懈努力下,人民的生活才更为光明、幸福。2016年大连女作家鹤蜚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集中描写了启动“大机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批机车工人形象,他们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背景下,敢于拼搏、攻克难关,他们通过精湛技艺带领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走出去且快速发展势不可挡。周建新的《一个铣工的飞机情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他将关注点转向了不起眼的铣工身上,他以凝练笔触记录了全国劳动模范、沈飞“大工匠”王刚从一个心怀飞机梦的孩童到基层铣工,再到中航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不断学习钻研、勤奋进取的成长历程。周建新在写王刚通过不懈奋斗实现航空报国梦想的同时,更是在描述一个大国工匠的成长史,其中蕴含着代表着“中国精神”“中国智造”的大国工匠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养成。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出版的《盛京大工匠》,更是彰显了以精湛技艺、敬业奉献和勇于钻研为主体的工匠精神。《盛京大工匠》的描写对象是一批“80后”青年,他们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刻苦钻研,以精湛的技艺和全球视野引领新工业技术的发展,如方文墨,他是沈飞工业集团十四场的高级钳工技师,虽出生于1984年,但他已经是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他对技术精准度的要求严苛至极,一个部件表面的精度高达0.003毫米。《盛京大工匠》中正是集合了一批像方文墨这样的新时代大国工匠,他们是辽宁长子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新工业舞台的开拓者。
(作者:张立军)
【注释】
[1]这22部长篇小说分别为:
[1]草明:《火车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0年。
[2]雷加:《我们的节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
[3]雷加:《春天来到了鸭绿江》,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
[4]萧军:《五月的矿山》,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
[5]周立波:《铁水奔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
[6]碧野:《钢铁动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
[7]雷加:《站在最前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
[8]雷加:《蓝色的青枫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9]艾芜:《百炼成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10]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11]陈登科:《移山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
[12]罗丹:《风雨的黎明》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
[13]辛雷:《万古长青》,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
[14]草明:《乘风破浪》,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
[15]苏鹰:《炼》,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9年。
[16]程造之:《黄浦春潮》,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
[17]鲁荻:《黎明时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61年。
[18]舒群:《这一代人》,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
[19]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年。
[20]李云德:《鹰之歌》,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63年。
[21]李云德:《沸腾的群山》(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
[22]程树榛:《钢铁巨人》,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1966年。
参见刘骧:《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1949—1966)》,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2]高峰主编:《历史,永远铭记创业的辉煌——“一五”时期辽宁重点工程建设始末》,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3]逄增玉:《工业题材小说中的“草明现象”》,《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第164页。
[4]田海蓝、欧阳代娜:《延安火种钢铁魂——新中国工业文学的拓荒者草明和她的〈乘风破浪〉》,《文艺报》2017年7月24日。
[5]路地、关纪新:《当代满族作家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6]赵焕然、曹洪森、魏林:《石景山钢铁公司职工谈〈乘风破浪〉》,《读书》1960年第6期,第32页。
[7]范家进:《为农民的写作与农民的“拒绝”——赵树理模式的当代境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第190页。
[8]石建国:《从开埠设厂到“共和国长子”——东北工业百年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2页。
[9]李静:《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和消解——从〈百炼成钢〉〈乘风破浪〉到〈乔厂长上任记〉》,《文艺争鸣》2014年第12期,第28页。
[10]魏巍:《谁来追踪草明——悼念草明并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见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编《纪念草明》,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11]商国华:《我们走在大路上》,沈阳:沈阳出版社,2014年。
[12]张笃德:《新时代工业诗歌当培根铸魂再出发》,中诗网http://yzs.com/zswshowinfo-463-8532-0.html
[13]李犁:《情怀穿透现实——辽宁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和演变》,《鸭绿江》2016年第3期。
[14]毛泽东:《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4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