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传唱者

四、传唱者

与无处不飞歌的时代相较,毋庸讳言,当下工业题材歌曲创作及传唱少而寡淡,在“大众音乐狂欢”中几近退场。个中原因值得推敲。首先,一方面是市场化浪潮的洗礼,另一方面是高科技的革命性淘汰,使得曾经在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工人老大哥”的社会地位发生转变。再者,随着“城市打工族”的出现,也改变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队伍的构成。因而,无论是工人话语的失落与消解,还是工人队伍结构的模糊与待重建,抑或是市场经济的连锁反应,可能都是导致为工人写歌的专业词曲作者少了,发表工业题材歌曲的刊物、平台少了,选择演唱此类歌曲的歌手少了。而今为数不多的工业题材歌曲中,上乘之作又如凤毛麟角,要么是生活体验不深,要么弃之为过眼烟云,少有的创作又大多是为“命题”而作文,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佳作贫乏,因而人们耳边回荡的依然就是从前那几首老歌,像《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不仅如此,在“大众音乐狂欢”的队伍中,工人群体不乏其中一员。在泛娱乐化时代,话语失落的群体更易消失在铺天盖地的流量歌曲里。换言之,曾经为自己写歌,写自己的歌的群体精英难觅踪影。

依据“艺术体制”理论,当代中国艺术体制由国家艺术组织、艺术市场体系、艺术产业与艺术传媒、艺术批评体系、艺术学科体制等组成。要破解当前工业题材歌曲的窘境,单纯依靠词曲作者自觉写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艺术体制整体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