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走出“阵痛”的平凡劳动者形象

二、勇于走出“阵痛”的平凡劳动者形象

在新时期“改革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文学浪潮中,辽宁作家高举着工业题材的旗帜,塑造了具有改革精神的人物形象,多次闪现其中:孙春平的《分局长的早晨》(1981年)、《补票》(1981年)、《停车一分钟》(1982年),邓刚的《八级工匠》(1982年)、《刘关张》(1982年)、《阵痛》(1983年)、《在荒野上》(1983年)、《沉重的签字》(1985年)、《小厂琐事》(1983年)、系列小说《全是真事》(1986年),陈屿的《坐着的和站着的》(1985年)等,都是这类文学的代表作品。

邓刚的《阵痛》从一个十分独特而新颖的角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工业战线在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在克服新的矛盾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的真实图画。主人公是青年工人郭大柱,他能写会画,积极正派。以他的条件,他原本应当成为工人行列中的先进分子和四化建设中的突击手;但是,多年来,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中,他却被培养成一个虽然拥有五级铆工职称、实际上对专业知识却一窍不通的“万金油式”的“干部”。他长期“以工代干”,才华毕露,备受称赞;但在整顿改革中,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对于工业现代化建设起不了实际作用的多余的人和落伍的人。在轰轰烈烈的工业改革战斗中,他有一种被从时代前进列车甩出去了的孤立感。他从办公室回到了车间,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虽然令人同情、却不为人所欢迎的无所作为的人。这使他感到痛苦,这既不是他的过错,也并不是他始料所及的。但是,他毕竟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他不甘于自己所陷进的狼狈境地。他终于找到了前进的道路,认清了他所面临的时代潮流,并且进一步悟察到技术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充满技术性的劳动的美感。只有从实际工作、从头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困境,同集体一道前进。他勇敢地迈出了新的一步,立即就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和帮助。他终于赶上了队伍,终于战胜了那种新的精神状态诞生之前的不可避免的“阵痛”。他不再感到孤独,正如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所描写的,这个“左”的思潮的受害者和在工业改革洪流中受到冲击的人,在看清了时代潮流之后,“终于同吊车的起动、汽车的尖叫声、机器的轰鸣声、劳动的号子声,渐渐融在一起,有些和谐了”。

在这时期,邓刚无疑是辽宁工业文学创作的代表。《阵痛》塑造了改革开放初期,在新的突如其来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勇于走出阵痛的平凡劳动者形象。主人公经历了一个痛苦而又深刻的灵魂蜕变过程,终于惊心动魄地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醒悟过来,选择了一条自己应走的新路。

虽然作品中的主人公最终适应了改革,有“改革文学”的理想化色彩,但作者将这种“阵痛”之“痛”深深地传递给了读者,为后来国企工人真正面临的坎坷,提前做了心理建设。

更为难得的是,在积极呼喊和造势“改革文学”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如达理那样的作家,开始以普通人的视角写工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如《无声的雨丝》(1983年)。主人公柳茵是一名水暖工,干着又脏又累、单调乏味的清理工作,这被一些人看不起,也包括她的丈夫和婆婆。当她的丈夫与婆婆以她从事的工作为耻时,她的内心不平静了,她觉得自己的自尊心被伤害了。但她能从痛苦中走出来,用自己的汗水维护自己劳动的荣誉,用自己的劳动争得自己人格上的平等。她在劳动中勇敢站立起来,成了“三八”红旗手,成了先进工作者,她的荣誉使得她在婆母、自己的丈夫面前高大起来。柳茵是平凡的劳动者,她柔弱而坚强,谦逊又自尊,还兼具改革初期开放的气质。

正是艰难的体力劳动,支撑着我们目前的世界,正是那些无声无息的平凡的劳动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和美。水暖工的那种平凡的劳动成了达理手中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女主人公柳茵的心灵的美丽与善良,还有她勇于走出阵痛的自尊。无数普通劳动者金子般闪光的品质、无私奉献的朴素情怀、任劳任怨的执着坚守、默默无闻的付出与贡献构筑了共和国大厦的精神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