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唱什么
如果说“所有的叙述都是对经验的述说”,那么歌曲艺术当然也如此。前述三大历史阶段的歌曲在题材内容及情感内涵上大体可以分别概括为:第一阶段——抒集体情怀,致力共同理想的想象性建构;第二阶段——抒个体情怀,表达对非中心群体的社会角色及身份的肯定;第三阶段——回顾历史,抒发怀恋与崇仰之情,要么情丝悠悠,要么抖擞精神以励当下。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作歌曲看,普遍地带有这样的集体性想象的特点,一方面,歌曲真切表达了充溢人们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想象,另一方面,对于这“共同理想的想象性建构”又为这理想社会的建设与实现提供巨大的能量。进入20世纪80年代,工业题材歌曲歌咏对象转向女矿工、工人的妻子等形象,从集体情怀表达转向个体性情感表露。虽依然聚焦于工人队伍,但歌曲立意、叙述角度、情感色彩显然更加私情化。而90年代以来的歌曲,无疑开启了历史远焦,言说内容多有对过往流年的荣耀感以及重启荣耀流年之决心,“长子”之谓开始进入歌词,以对历史的回望激励新时代书写,如《我的名字叫鞍钢》。此外,创作于新世纪初年的《钻井的哥们》(胡宏伟词 吴太邦曲)平白通俗的口语化表达,带有明显的网络歌曲痕迹。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辽宁春晚上火风演唱的《小城板的》(孙秀华、孙浩、魁深词 孙秀华曲)。歌曲唱出以蹬板车为业谋生者的“心里话”,听众们知晓这群人中很多是当年下岗的工人。“我蹬板的,我蹬板的,孩子交学费,老婆买新衣”,“不去坑不去骗,咱靠卖力气”,“赶火车的我就快点蹬,怀孕的妇女我就慢点骑”,把工人阶级朴实、善良、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生动地刻画出来,尤其那句“做梦也想不到我蹬了板的”,更是写尽曾经的“工人老大哥”身份地位转换带来的复杂心境。而“我的板的撵不上捷达,我的板的跑不过夏利”,“吃不起烤大虾,咱煎条小黄鱼”,更是东北人乐天知命、苦中作乐的性格与心态写照,让世人感受到这个社会群体当下真实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