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的矛盾冲突与长子形象的艺术熔铸
与现代小说中的长子形象相比,1949年之后的工业长子形象具有鲜明的当代特质。工业长子,是新中国的主人,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者,在工业事业的建设中承担历史的重任。作家在塑造工业长子形象时,非常注重把他们放在思想斗争的考验中,以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艺术熔铸他们身上的英雄品格。
第一,在政治思想的考验中塑造共和国长子形象。一方面,小说集中反映最引人注目的矛盾斗争,在先进与落后,工人与特务、与反动势力的斗争中突显长子形象,在多重矛盾冲突的设置中表现长子情怀。小说《沸腾的群山》写我军解放辽南孤鹰岭矿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的斗争,工人在斗争中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小说分为三部,第一部完成于1964年,出版于1965年12月,主要描写解放战争后期东北工业战线上,孤鹰岭矿在第一期工程即第五大井的修复过程中,围绕制订、执行、恢复生产的计划而展开的斗争生活,反映毛泽东思想在工业战线上的伟大胜利。第二部完成于1972年,出版于1973年5月,主要描写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孤鹰岭矿在修复四号大井时,围绕着加速恢复还是战后再建的问题而展开的斗争生活,反映毛泽东思想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力量。第三部完成于1974年,出版于1976年9月,主要描写“三反”“五反”时期,建立孤鹰岭矿新建大型露天矿和选矿厂,在实行大爆破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歌颂了毛泽东革命路线的领导作用。《乘风破浪》则在淡化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道路选择中表现工人在政治思想考验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另一方面,小说在小我与大我的情感碰撞中弘扬长子精神,展现长子抛弃小我而勇于承担的大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情感在小说中一般只起“隐喻”作用,无论是《乘风破浪》中的李少祥,还是《百炼成钢》中的秦德贵,他们都经受住了个人情感的考验,在小我与大我的情感冲突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我,将工厂、矿山作为自己最后的情感归宿。
第二,小说采用对比与反衬的手法突出长子形象的光芒,照亮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艾芜在《百炼成钢》中塑造秦德贵这一代表共和国长子形象时,设置了两个重要的人物,与秦德贵构成鲜明的对比,一是老工人袁廷发,一是青年工人张福全。三个人都是炉长,但三个人的思想境界各不相同。袁廷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工人,在伪满洲国时期遭受日本人的歧视,从日本人那里偷学炼钢技术。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钢厂的主人,他技术精湛,但深感学艺不易,而不轻易外露。不过为了打破秦德贵的记录,偷偷烧坏了一个炉顶。他虽有私心,但总体上热爱工作,有责任心。张福全是年轻的炉长,搞快速炼钢,是为了个人名声,为了赢得孙玉芬的好感,尤其是感到秦德贵对他在各方面构成威胁时,不惜诋毁秦德贵的声誉。与袁廷发、张福全不同的是,秦德贵一心为公,有大局观念,不怕牺牲,在七号平炉、三号平炉、四号平炉、九号炉出现危险时,他一马当先,不顾个人安危,不怕被烧伤。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秦德贵这一形象,新中国工人,具有主人翁精神,是新中国工业的未来与希望,在他的身上寄托作家深厚的情感。
尽管工业题材长篇小说中的长子形象、工人形象相较于农村题材中的人物形象来说缺少一定的经典性,但其独有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作为工人的长子形象,代表的是责任与担当,突显的是历史使命与英雄情怀,这一群像折射出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历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