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塑造的价值与思考

四、国家形象塑造的价值与思考

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中,愈发成为值得关注思考的重要问题,既包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也具有现实的迫切需要。面对当前文学创作中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局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新时代大国形象需要不断进行反思与创新。

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便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思想价值方面,以文学作品作为载体进行国家形象的建构,反映新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塑造饱含时代精神的典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是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也是充分发扬和彰显人民在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过程中主体作用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随着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学作品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因此,文学作品对于国家形象的国际塑造与交流传播,也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在审美价值方面,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凝结着创作主体生活日常中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追求,是作家审美判断与审美趣味的外化。创作主体在对审美对象进行选择与褒贬中,完成对于当代中国的审美建构。在反映国家形象的作品中,既能发现具有文化价值的地域描写,也能够在变迁中体察日常叙事中包含的诗意与厚重的文化积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话语自信愈发成为当前的一项关键任务。早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便强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十九大报告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塑造国家形象时,一方面需要作家立足现实,在追求真实性的基础上,注重发挥批判意识与革新意识。在创作中既注重对新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刻画,也着眼于在问题的揭示中表现对新中国未来的期许。而另一方面,面对西方“他者”眼光的审视,中国的文学创作在表达自身时更需要坚持主体意识,牢牢把握主体话语地位,在客观的书写中构建新时代大国形象。

(作者:高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