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空间想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工业空间想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

新中国成立前期,辽宁及东北地区成为“打正规”战的“工业基础”,为东北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无论从物资供应还是设备制造,甚至城市建设等方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时辽宁及东北解放区的工业区域属性为新中国勾勒了现代工业城市的空间雏形,就一定意义而言,它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向城市战略转移的起点,也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毛泽东甚至在《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中说:“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14]此时,作为“文化军队”的文艺工作者为了开辟东北文艺事业奔赴辽宁及东北地区,像舒群等人,他们进入沈阳及东北、进入工厂,亲历和参与到工业生产之中,也正由此在他们的笔下创作了一批鲜活的新中国工业模范形象。

舒群初到沈阳后,写了《沈阳漫记》,他惊异于工业的发展与建设带给城市空间的改变。他对“古城”描写的着眼点是沈阳火车站、铁西工业区、南市北市等工业空间,这些工业空间给他带来新的期待让他燃起对新中国发展的渴望。草明的《原动力》和《火车头》是中国工业文艺的开山之作。他们的作品也表征了社会主义的开拓者们,在面对陌生的工业空间的别样体验,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农村经验向城市经验的转变,更是建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真正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开始,像舒群、曹明等人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深入第一线的体验,他们的创作是切身感受与感悟的融合,他们深入到工厂参与劳动,虚心向工人学习,也正因此他们笔下的人物生动鲜活地表征着工业时代的。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一段时间辽宁工作发展迅速,报告文学抓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展开书写。如徐光夫的《阚俊杰与马士明》(1963)介绍了鞍山耐火材料厂的市劳动模范阚俊杰和技术骨干马士明的先进事迹,《火热的大家庭》(1963)介绍了沈阳铁路局“三八青年红旗包车组”的一些“伟大的小事”,表现了小集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任劳任怨的贡献。新时期文学伊始,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就有张书绅的《正气歌》反思“文革”的灾难和困惑,随后有金河的《历史之章》,开启了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对历史的反思,《历史之章》写锦州一位工程师的遭遇,以此思考的是一位平凡的产业工人的遭际与面对不公的无悔。

这一历史时段的工业报告文学,有惊异、有开拓也有反思,作家塑造了许多处在工业生产一线的劳动模范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洋溢的姿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作品量虽不大,但其中透显出工业城市、工业生产以及工业文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