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时期“工人精神”的建构与高扬

一、创业时期“工人精神”的建构与高扬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农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在30%的工业产值中,重工业占不到8%,因此从“一五”开始,我国就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阶段,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电力工业等,填补了重工业的许多空白,尤其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以钢为钢”“全民大炼钢铁”的指导方针下,确定了钢铁建设的首要位置。工人阶级成为当时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1953年,毛主席指出“扩大国有制”,到改革开放前,国有经济一直都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也奠定了工人阶级的主导地位。

此时当代文学中震撼人心的力作,如草明的《火车头》《乘风破浪》;雷加的《春天来到鸭绿江》;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萧军的《五月的矿山》;艾芜的《百炼成钢》《钢铁世家》等纷纷应时而出,作家们以他们的满腔热情来反映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描绘新中国工业建设的起飞,塑造了大批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工人形象。

关于“十七年”文学,众说纷纭中有一种文学批评观点始终占主导,即认为“十七年”文学中的工人形象是“英雄形象”,模式化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但若将这个时期的工人形象放在历史的流脉中加以考察,会发现这个观点还是有其偏颇之处的。文学是艺术地反映现实的,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国家百废待兴的局面,在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支配下,人们热情高涨、激情豪迈,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此时的文学作品高度赞颂新社会下人们的精神面貌,作品中塑造的工人形象正是新的国家工人形象的代表,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真实体现。

1.塑造鲜活丰富的工人形象

国家工业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舞台,由此带来工业文学的繁荣,塑造的工人形象各具风采。作品中塑造的新工人形象出身复杂、来源广泛。有来自旧社会旧工厂的工人、来自农村的农民、来自部队的军人,还有新中国新入职的工人,这部分工人中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女工人的形象,她们在新社会获得了解放,争取到了男女平等的权利,走进工厂,参与到社会中,甚至成为巾帼不让须眉的“铁姑娘”形象,如《钢铁世家》中的刘桂兰、《为了幸福的明天》中的邵玉梅、《一点红在高空中》的阿珍、《亲骨肉》中的金桂芬等。所有这些成员组成了新中国新工人的队伍,形成新的工人阶级,共同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新中国工业建设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潜力》中的何士捷、《沸腾的群山》中的唐黎岘稳重成熟、沉着冷静,是久经战场考验的;《乘风破浪》中的李少祥踏实本分,有着农民的特点;《五月的矿山》中的青年工人杨平山热情豪爽;《心声》中马阿土的温顺沉默……在作家的笔下,描绘出的是人物丰富生动、真实自然的思想与性格。而且作品还写出了人物在新社会建设中不断成长的过程。《为了幸福的明天》中的邵玉梅,刚进工厂时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有学习技术的机会,这让她非常难受,导致情绪低落,后来在领导及同事的帮助下,她提高了思想觉悟,也掌握了技术,成为人人称赞的女劳模。《春天来到鸭绿江》中的郭立人,是技术工人,但思想比较落后,在领导的教育和影响下,也一步步地走向了进步。作品中还有一类特殊群体,即旧工厂中的老工人,《沸腾的群山》中的苏福顺、《乘风破浪》中的刘进春、《钢铁世家》中的孟昌泰等,他们曾在旧社会的工厂里做工,受压迫剥削,生活困苦。进入新社会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他们态度积极、不遗余力地贡献出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最后成为工厂建设的主力军。

这些性格各异,不同出身、不同岗位、不同性别的工人,在社会主义的大熔炉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成长为新中国真正的新型工人。

2.赋予工人形象新的内涵

这些工人来自工业(以重工业为主)领域的各条战线:钢铁(《百炼成钢》《钢铁世家》《乘风破浪》)、煤炭(《五月的矿山》)、铁矿(《沸腾的群山》)、机械制造(《原动力》)、纺织(《为了幸福的明天》)、造纸(《潜力》)等,充分显示出新中国百业待兴的现状以及建设任务的繁重和紧迫。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有力地推动国家的经济,工人们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以忘我的英雄气概进行国家的工业建设,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对新一代的工人形象做了全新的诠释。

“主人翁精神”是其核心内涵,具体体现为:爱厂如家、对事业忠诚、大公无私、有责任感;有理想、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勇于开拓;勤奋好学、钻研技术……《百炼成钢》中的秦德贵,出身贫农家庭,16岁当兵,东北解放后,主动要求到“工业建设的前线”打冲锋,当了一名炼钢工人,他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复杂的炼钢技术,他干起活来“简直不晓得累”,在青年工人中第一个被提升为炉长,车间里艰巨繁重的活,抢着干,他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是优秀工人中的楷模。《五月的矿山》中的鲁东山,奋力拼搏,成立了全矿区第一个突击队,他认为“矿山就是咱工人们的家啦,工人就是这矿山的主人”。在他的带动下,全矿区在大竞赛中产生了“四百一十八个模范和七十六个模范班”,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让他为矿山无私地奉献所有的热情和聪明才智。《钢铁世家》中的孟昌泰、《原动力》中的孙怀德、《火车头》中的李树洁和李学文等,在这众多的工人形象的描绘中,作者极力赞美歌颂了新社会下工人的忘我的劳动热情。

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对那个激情的岁月、火红的年代,当工人当家作主后生发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工人们用自己的独特风貌来赋予自身形象以独特的意蕴,从而树立了新的国家工人的形象,为以后工人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工人形象的真实性还来源于当时大批工业作家的工业经历。有一部分作家长期工作在工业战线,如草明曾在鞍钢炼钢厂的党委工作过,雷加曾担任多年的造纸厂厂长。萧军、白朗、艾芜等一批老作家,他们经常进工厂、下厂矿体验生活,熟悉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工人作家胡万春曾深情地表达:“我是钢铁工人出身,发生在钢铁厂里的新人新事,我有责任来反映。我不写,就会觉得像欠了‘债’,对不起我的阶级兄弟。”因此作家们笔下描绘的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