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难与刚毅前行的中国(1949—1970)

一、不畏艰难与刚毅前行的中国(1949—1970)

1949年7月2日,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文艺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亲临大会,周恩来在会议上做了长篇报告,周扬作了以《新的人民的文艺》为题的报告,文艺环境的变化激发了报告文学书写时代的热情。报告文学开始将关注点转向新中国建设和时代人物风貌上,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以其独有的新闻功能书写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伟大事迹,描绘了日新月异的中国和成长奋进的中国形象,描写多采用宏大叙事,以其独有的写实功能用文字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直接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历程。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报告文学塑造了积极奋进的中国形象,巩固社会主义成果和建设新中国成为这一历史时段报告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不久,为新中国成立而欢呼是这一时期报告文学描写的重要内容,它们记录了伟大的历史时刻,塑造了昂扬奋进蒸蒸日上的中国形象。《人民日报》发表了林韦的《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大公报》发表了杨刚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以最真切的笔触记录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图景。

20世纪50年代,报告文学书写了维护和平勇士和新中国建设者的群像,他们高大伟岸又可亲可敬,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不畏豪强、勇于担当、为和平而努力的中国形象。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时代的主题,作品以三个典型材料,真切地描绘了志愿军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出中华儿女不畏强敌、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刻感染读者观众,几十年来已成为经典,激发了一代代中国人建设新中国的热血豪情。1952年4月11日《志愿军报》发表了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真实描写了与彭德怀会见的场景,将彭德怀司令的形象描绘得平实生动。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期。文艺界因“双百”方针的确立而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塑造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时代典型成为这一时期报告文学表现的重点,充满激进火热不断向前迈进的国家形象也在此时得到展现。1953年,《人民文学》第11期上发表了李若冰的《陕北札记》,这是第一篇关注石油题材的报告文学,描写了勘探队员在艰苦环境中为国家找到石油的感人场景。1959年,作家出版社将李若冰此前创作的《格尔木纪事》《不平常的事业》《炼油厂工地的歌》《茫崖,拓荒者的城市》等作品结集出版了《柴达木手记》,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在柴达木艰苦环境中顽强拼搏的开拓者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1955年徐迟的《我们这时代的人》出版,他描写了高炉工人、勘探队员等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自我转变,同年华山的《黄河散记》出版,这些作品深刻展现了社会主义创业初期的奠基者形象。

这一时期不独强调个体形象的塑造,更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群像的刻画,如刘白羽《踏破辽河千里雪》,王石、房树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中社会各方援救,共同协助脱险的场面彰显了人性的温情和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原载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树立了时代的楷模。甄为民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描写了雷锋从贫困孩童成长为敢为祖国奉献的好战士的成长过程,激励感动了无数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