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戏剧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总体脉络

一、70年来戏剧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总体脉络

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自西方古希腊时期诞生以来,已存在2500多年历史,但它传入中国却是自五四时期始,至今中国的戏剧只有短暂的110年历史。我们所说的戏剧,从广义来说,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艺术种类,从狭义来说,仅指话剧。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里,中国文坛出现了郭沫若、田汉、丁西林、曹禺、夏衍、杨绛等著名戏剧家,创作出《屈原》《回春之曲》《一只马蜂》《雷雨》《上海屋檐下》《称心如意》等经典之作,但置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戏剧中的国家形象与政治上的军阀混战、外族入侵,以及民众生活的民不聊生密不可分,在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里戏剧家是无法实现国家形象的建构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70年里,尤其在新时期以后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里,戏剧进入前所未有的创作勃发期,胡伟民、林兆华、高行健、徐晓钟、牟森、王晓鹰、田沁鑫、李宝群等戏剧家的出现以及《桑树坪纪事》《狗儿爷涅槃》《生死场》《四世同堂》《理查三世》《绝对信号》《屋外有热流》《哈姆雷特》《父亲》等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戏剧越来越成为反映和建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在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1.1949—1956年:优秀党员和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成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载体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国家历经灾难深重、艰难曲折的历史路程,尽管2000年里有过唐宋时期的短暂繁荣安定,但其余时期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分裂、战争的绵延、外族的入侵。相比之下,194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和平发展时期,整个社会洋溢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气氛。与工农业领域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呼应,戏剧也在积极发挥社会功用,以贴近现实的剧作鼓励社会各界为新中国发展献计献策,鼓舞民众关心社会、建设家园的热情和干劲,初步塑造成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国家形象。

呼唤妇女解放、反对封建婚姻的作品《罗汉钱》,使我们感受到新社会新人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被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曲颂歌的老舍话剧《龙须沟》,聚焦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通过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不同生活境遇,反映党和政府对旧社会留下的千疮百孔的城市进行建设改造的故事,表现新中国发生的社会巨变,展现党和政府为增进民众福祉付出切实行动,进而获得人民群众由衷拥戴的时代主题。《龙须沟》开启了话剧塑造国家形象的进程,使话剧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提升这一舞台艺术表现中国社会现实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巨变的背景下出现更多具有鲜明特色、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社会主人公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取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豫剧《朝阳沟》因为深刻反映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中国农村面貌,成为当时戏剧舞台上受到热烈欢迎的佳作力作,它在其后的60多年里久演不衰,成为一部担当起塑造国家形象使命的现代戏经典。“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农村是青年人广阔的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朝阳沟》鼓励有志青年投身农村生产第一线,生动的人物形象与质朴的情感表达感染了一代代观众。其他戏剧作品如《年青的一代》《刘介梅》和《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在表现工农兵生活和形象塑造上,也取得相当大成就。

2.1976—2000年:戏剧中国家形象的全面、深度塑造

新时期以后,戏剧艺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戏剧艺术家密切关注社会潮流,踊跃创作,以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使国家形象的塑造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话剧《报春花》《丹心谱》等科研题材作品,成功塑造知识分子国之栋梁的典型形象;话剧《于无声处》传达解放思想的强烈愿望,引发全社会共鸣,这也是国家整体形象呈现出的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表现。这一时期还相继出现话剧《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等作品,关注农村现实和农民精神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强度和情感浓度,标志着现实主义精神在戏剧舞台的回归。狗儿爷、李金斗等普通民众的塑造,代表了热爱土地的中国农民在时代的变革中艰难蜕变的形象,为整个国家形象的塑造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戏剧不能不将个体命运的变迁与时代的风云际会相联系,充分发挥文艺以小见大、烛照人心的功能,聚焦改革潮流下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刻画改革的先行者、奋斗者、奉献者,深刻提炼改革实践中的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精神,弘扬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刻画出具有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的国家形象。京剧《高高的炼塔》讴歌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与情操;花鼓戏《十二月等郎》表现奋斗在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农民工们的奉献精神;话剧《父亲》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东北地区产业工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的杰作,主人公面临困境不低头,坚毅扛起重任,令人敬佩,催人奋进。这些作品既体现时代主旋律,又在艺术上具有多样化色彩,成为时代步伐的生动记录,给改革开放中的人们以前行勇气与信心,共同从整体上塑造出全面有深度的国家形象。

3.2000年—现在:创作繁荣与国家形象的进一步加固

新世纪以来,当代戏剧呼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征程,既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传统戏曲中的精华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创造性发挥,又在主题内容和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提升,以适应表现当代生活的需要,力争以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剧作品为奋进的时代画像立传。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戏剧创作在反腐倡廉、精准扶贫和英模人物三大主题书写上佳作频出,让戏台剧院回荡着主旋律、充盈着正能量。无论是当代题材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还是京剧《在路上》等,都不满足于简单化、两极化地表现清正和贪腐,而是力图深刻揭示腐败之所以产生的复杂原因,将反腐倡廉提升到国家兴亡高度予以戏剧化表现。扶贫工作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戏剧理应弘扬的时代主旋律。

新世纪以来舞台上出现大量英模题材戏剧作品,它们代表着新时代将个人成就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积极价值观。话剧《李保国》、沪剧《敦煌女儿》、吉剧《黄大年》等作品在舞台上塑造出较之以往更立体、更丰满、更可亲可敬的英模形象。豫剧《焦裕禄》和话剧《谷文昌》是其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塑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县委书记代表,将焦裕禄、谷文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放在国家面临艰难考验的历史背景下,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主人公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和带领人民群众开拓拼搏的坚强意志,这一切都源于他们既朴素又深邃的共产党人信仰,剧作通过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将信仰的力量形象传达出来,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