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耀与担当

一、荣耀与担当

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大型国有企业是辽宁响当当的名片与地域符号。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辽宁大型国有企业是一代辽宁人的骄傲与荣光。那些大炼钢铁的年代,那些彻夜长鸣的厂灯,那不绝于耳的轰鸣的机器声,是那个时代国家与民族强劲生命力的象征。

由高满堂编剧、曾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的电视连续剧《大工匠》讲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业工人在时代大潮中,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背景涵盖了三年困难时期、动荡的“文革”以及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表现出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厂中的工人独特的生存状况与精神世界。

“大工匠”的称谓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有大厂中代表着先进的技术,代表着无上的荣光,代表着大家的敬仰与爱戴。能够成为大工匠是一代工人的梦想和进取的方向。电视剧《大工匠》中演员刘佩琦饰演的肖长功正是东北千千万万个高级技工的代表。他是钢铁厂里为数不多的八级锻工,作为技术骨干,他踏实诚恳,正直果敢、潜心钻研技术,爱厂如家。他曾进京参加技能大比武获得了毛主席的接见,并和主席握了手,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骄傲。在工厂中,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拥有了大家的尊敬与爱戴。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信仰在肖长功身上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毛主席的接见与慰问成为他一生在大工匠道路上前行的动力。因为被评选为劳动模范,肖长功时时刻刻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了保住工厂的设备,他深明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只手。在他眼里,失去手不算什么,集体的利益高过一切。职业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人生的信仰。为此,他甚至可以抛弃亲情与师兄弟之间的情谊。在电视剧《大工匠》最后一集中,身体每况愈下的肖长功让孩子们把所有的奖状、奖章都拿出来擦拭,这一细节就足以看出这份曾经的荣誉在他心中沉甸甸的重量。肖长功这一人物形象正是当时很多产业工人中的佼佼者形象的缩影,更是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形象的一个缩影。重工业是国之重器,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肩负着使命与责任。在时代洪流中起伏的不仅是一个个和北方钢厂一样有相似命运的工厂,更是作为共和国长子在时代变革中不断跌宕前行,找寻自我认同与自身定位的辽宁形象的缩影。肖长功最后时刻的自我认知正呼应了辽宁新时代长子形象的重塑:长子形象、忠诚担当。肖长功的荣誉感不仅来自自己的“身怀绝技”,更来自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给予他的荣耀。新中国的一千多个工业史上的第一在辽宁创造,毫不夸张地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诸多领域的贡献最大。长子形象也正是由此确立。辽宁汇聚了祖国大地上的各路精英,同时为了支援祖国各地发展,也输出了大批的技术人才。这些有担当、不服输、能干肯干的开拓者们将一生的热血洒在了被支援省份的热土上。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胸中有信念,肩上有担当。他们身上的使命感无他人能企及。

高满堂创作的另外一部辽宁工业题材电视剧作《钢铁年代》将目光聚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基地——鞍钢。这部作品用洋洋洒洒的笔墨描绘了一部鞍钢建设发展的壮阔历史画卷。《钢铁年代》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塑造了两个一生都在“斗架比拼”的鞍钢人,用极富有张力的叙事手法呈现出了辽宁为代表的东北工业精神的时代内核,凸显出了一代工人的昂扬精神品质。钢铁年代的“钢”与“铁”不仅映射了工业题材电视剧中塑造的工业精神,更在剧中化为符号,成为主人公尚铁龙和杨寿山的性格代码。尚铁龙的鲁莽与执着,杨寿山的严谨与通达,性格迥异、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阴差阳错地将一生紧紧捆绑在一起。生活中他们是斗了一辈子的欢喜冤家,在炼钢技术竞赛中,却又成了谁也不服输、争强好胜的竞争对手。两位主人公在战争时期的一次偶然事件中有了误会,结了梁子,斗了一辈子,却也在最后一刻完成了冰释前嫌。他们的“斗”,不只是性格使然,时代使然,更是一种黑土地上不服输,关键时刻不服软的精神体现,是化身为钢铁形象的滚滚时代洪流中众多英模的缩影。他们用信仰与担当支撑着自己不断地探索。剧集结尾,当尚铁龙和杨寿山得知自己参与指挥生产和研制的SH特种钢成为中国首颗原子弹核心部分用钢时,那份自豪感伴随着周围人群的欢呼油然而生。这种强烈的荣誉感是辽宁这片黑土地升腾起的建设热情,是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那份担当与荣耀,更让辽宁千百万工人在践行长子精神中获得内心无限的满足感。

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辽宁产业工人是时代的骄子。然而过去的荣耀并不代表现在,改革开放时代来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积重难返的老工业基地一时间难以跟上市场经济体制轻快的步伐,曾经辉煌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说,50年代的辽宁大型工业厂区折射出的是中国工业波澜壮阔的成长历程,承载的是中国几代工匠的强国梦。那么,进入新世纪,那些沉默不语的老化机器和大批的下岗工人就成为这个时代独特的历史印记。

中国工业博物馆里的雕塑(耿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