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情怀:不等不靠、负重前行的自我定位

一、长子情怀:不等不靠、负重前行的自我定位

“长子情怀”是新时代辽宁精神16字的逻辑起点。是历史赋予了辽宁“长子情怀”,并使它成为辽宁人民秉持信守的精神品质。在全国尚未全境解放的时候,辽宁的工业机器已经转动起来,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辽宁人曾以坚定的信念创造出新中国工业的辉煌,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度过最艰难的时期,最终实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巨大历史作用。这些历史内容都在当代辽宁话剧中得以艺术地再现,并最终形成不等不靠、负重前行的自我定位。

话剧《国徽》(黑纪文编剧、黑晓欧导演),由沈阳话剧团作为国庆70周年献礼剧目搬上舞台。黑纪文明确点明此剧的初衷,“《国徽》凝聚着共和国长子的情怀”。作品讲述了解放初期沈阳工人阶级以长子情怀铸造国徽的真实故事,记载了辽宁人一份永远的荣耀,同时将铸造国徽与抗美援朝,与共和国工业发展相结合,使这部话剧具有凝重的历史意义,“通过这部话剧,我们深刻领会了国徽的意义,增强了我们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对沈阳工人阶级的崇敬”。[5]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作为跻身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榜首的话剧作品,更加鲜明地折射出当代辽宁煤矿工人为国分忧的长子情怀,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坚忍不拔使“共和国长子”形象在新中国之后再次升华。身处东北重工业基地一座历史悠久的国营大煤矿的工人们,曾经为了共和国的工业化奉献了青春和生命,到了社会转型时刻,面临矿山关闭、失去工作的窘境,他们虽然痛苦艰辛却并不停留在埋怨,他们面对苦难而勇敢承担苦难,更重要的是,他们心底永远都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希望。我们从秦大咧咧、佟丽、大咋呼、平平、梅三姐、小霞等为代表的普通矿工身上,看到了当代个人坚韧、顽强、乐观地逐步战胜骤变的命运,走出生命困境,展现出“长子情怀”内化为新时代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父亲》(李宝群编剧、曹其敬导演)更是从标题上暗示出“长子情怀”已升华为“长兄如父”般的隐忍与担当,从而更直接地标示出流淌在辽宁人血液中的精神品格。作品描绘了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工人杨师傅一家在遭遇企业转型困境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以小见大地呈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如果说《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展现了东北矿业工人在企业改制中的阵痛,《父亲》则展现城市产业工人在面临下岗困境中的搏击。长兄如父,剧中杨师傅所承载的坚忍不拔和自强不息精神,既客观地呈现出长子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陷入困境的艰难,更鲜明生动地诠释出“如兄如父”的他们绝地反击、困境突围的勇气和情怀。

明确以“工匠精神匠心打造,长子情深深情献礼”作为宣传语和主旨的《工匠世家》(黑纪文编剧,宋国锋执导),真实反映了当代工匠在当下社会的责任担当和迷茫困惑,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的执着坚守。这部话剧将工人阶级的骨气、韧劲、顽强精神诠释到透彻,同时也将辽宁工人的长子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话剧《黑石岭的日子》歌颂了伟大的工人阶级无私奉献、勤劳朴实的长子情怀,正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矿工人的缩影。剧中刘老黑等4位老矿工50年来的生活经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终坚守着的崇高精神操守,相互扶持,“牵手过河,抱团过冬”,“生死相依”的情谊使人动容。此外,鞍山市艺术剧院的《燃烧的钢铁》,以孟庆珍为线索人物,她深情回忆父亲孟泰在鞍山钢铁工业战线艰苦奋斗的一生,再现了鞍山钢铁工业发展的一段峥嵘岁月。刘老黑的一份感恩、一份仁义、一份善良,孟泰的忠诚、骨气、志气,都抒发出长子情怀的浑厚与绵长。

总之,不等不靠、负重前行的自我定位,不仅是编剧导演的主观意图,更是辽宁人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衍生出无私奉献、勤劳朴实、创新务实、奋斗拼搏、敢于担当等多方面的精神质素。同时不断有更多弘扬时代精神的舞台艺术作品,如舞剧《铁人》、京剧《匠人》、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等走进观众的视野中,推进辽宁话剧中“共和国长子”形象不断走向丰富和浑厚。